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5期

原发性肝癌的双层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关键词癌肝细胞螺旋CT诊断以往常规CT扫描时间较长,很难抓住全肝的动脉期,定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 结果  78例共发现10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0%强化,10%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7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 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癌 肝细胞 螺旋CT 诊断
     
  以往常规CT扫描时间较长,很难抓住全肝的动脉期,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自螺旋CT应用以来,因其扫描速度大大提高,可以一次屏气完成全肝扫描,并且可以行双期或多期的全肝增强扫描,从而有利于动态观察肝癌的强化过程,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现应用双层螺旋CT对78例原发性肝癌的双期增强扫描后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双层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7月~2005年2月经双层螺旋CT、彩超发现或可疑有肝癌病灶的患者及临床有肝硬化史、甲胎蛋白等检查异常者。将诊断明确的78例肝癌患者共102个肝癌病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40例经手术证实,7例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9例为术后复发,其余22例结合临床甲胎蛋白检查及其他影像学标准做出诊断;男68例,女10例,年龄33~76岁,平均49岁。均行双期扫描,少数行三期扫描。
   
  1.2 方法 CT为GE Prospeed FⅡ双层螺旋CT,扫描方式选择为肝脏双期连续容积扫描,层厚10mm,1.5螺距行肝脏平扫,然后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入80~100ml碘海醇,注射速率2.5~3ml/s。肝动脉期24~28s,门静脉期45~60s,有5例延迟至平衡期300s扫描。动脉期腹主动脉显著增强,肝动脉显影,门静脉无明显造影剂充填;门静脉期门静脉增强明显,肝脏显著增强,肝内门静脉分支清晰可见。
    
  2 结果
    
  78例共发现病灶102个,肿瘤大小0.5~18cm,平均4.3cm。0.5~3cm的结节44个,3~5cm结节37个,≥5.0cm巨块21个。平扫:发现病灶78个,49个表现: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2个,29个密度不均匀者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有6个病灶因伴有脂肪肝而呈高密度,有肝硬化表现者12例。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91个。强化表现:病灶均匀性高密度强化21个;不均匀性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60个;有10个病灶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病灶边缘及中心见到不规则条状、网状或放射状的血管影9个。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7个,表现为低密度者66个,等密度灶7个,高密度灶4个。有16例可见到门静脉侵犯及癌栓,表现为门静脉增粗,充盈缺损或不显影;5个病灶见到肿瘤包膜环形增强。8例有肝动脉门静脉瘘,表现为门静脉早显,同时有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
    
  3 讨论

    
  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能在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分别行2次或3次全肝螺旋扫描,弥补了一般动态扫描的缺陷 [1] 。其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增强扫描的不同时期进行扫描,充分利用肝脏的双重血供特点和肝细胞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的特点来充分反映病灶的CT特征,而且病灶有二次被检出的机会,因而使得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有明显提高。参照相关文献 [2~5] 并结合本组的研究结果分析,102个肝癌病灶在肝动脉期有91个(89%)病灶见到强化表现,其中小肝癌灶有38个,这充分说明螺旋CT扫描可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门脉期有77个(75%)病灶密度迅速减低,也反映了肝细胞癌速升速降的增强变化特点,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有价值的征象。双期共发现98个(96%)病灶。而少数在门脉期呈等密度灶7个(7%)或高密度灶4个(4%),则提示其门脉供血或双重供血特点,能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肝脏螺旋CT双期扫描,实现了早期的肝脏动态扫描,在肝动脉期较好地显示肝动脉和肿瘤血管。肿瘤血管CT表现为不规则的增粗、扭曲、网状及轮辐状。肿瘤边缘的血管增强常为不规则形,肝动脉期多见,有时肝动脉期及门脉期均可见。肝动静脉瘘是肝癌血管造影的重要征象,而常规CT难以显示。螺旋CT动脉期扫描,门静脉系统提前显影,是肝脏动静脉瘘的主要CT特征。虽然形成肝动静脉瘘的原因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较小的肝癌亦可形成肝动静脉瘘,小肝癌结节在动脉期因等密度而漏诊,出现肝动静脉瘘应高度提示肝细胞癌,而其他肿瘤出现此征象很少见。肿瘤的环形强化是肝癌假包膜的增强方式,其血供来自小叶间动脉的新生肿瘤血管,门静脉分支并不穿破包膜内的肿瘤结节,但受压被推移。因此动脉期能显示有新生的肿瘤血管的假包膜部分呈细线样薄环,本组5例均有此表现,门静脉期还包括受推移的门静脉分支和受压的增强肝实质,所以环影增厚。肝细胞癌出现实质早期异常增强多伴有门脉癌栓。门脉癌栓以门静脉期显示为佳,表现为门脉内充盈缺损或不充盈。
   
  双期CT扫描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明显提高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在肝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也具有明显优势。小肝血管瘤在动脉期也可表现为高密度强化,形态类似为小肝癌,动脉期区分两者有困难,但门脉期血管瘤仍呈高密度,故可据此来区分 [5] 。肝转移瘤则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均可呈边缘连续环状强化,中央部分因血供少而强化不明显。周围胆管癌也是肝内常发生的恶性肿瘤,Kim等 [6] 对该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表现是动脉期及门脉期均见窄的、不连续的中度强化肿瘤边缘,病灶内部无明显强化,但可有无定型的分隔是其典型表现。FNH和腺瘤在动脉期也有明显强化呈高密度,但门静脉期病灶仍持续呈高密度或等密度。总之,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提高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增加了对病变定性诊断的正确性,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肝动脉期扫描在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结合门静脉期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刘文亚,蒋黛蒂,洪润环,等.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1):8-10.
   
  2 周康荣.螺旋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04.
   
  3 乔颖,马立公,严福华,等.肝癌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中华肿瘤杂志,2002,22(2):164-165.
   
  4 杜忆兵,吴泽新,文明.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对伴肝硬化的小肝癌的诊断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3):255.
   
  5 严福华,曾蒙苏,周康荣.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9):829.
   
  6 Kim TK,Choi BI,Han SK,et al.Peripherial cholangiocarcinoma of the liver two-phase spiral CT findings.Radiology,1997,204:539.
    
  (编辑苜 紫)

  作者单位:435005湖北黄石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总医院放射科

作者: 李竹笙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