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6期

脾血管瘤CT诊断(附4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脾血管瘤的影像报道较少见[1~3],笔者搜集了1984~2004年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CT表现。表14例患者临床及CT表现、病理结果(略)2讨论脾血管瘤尽管少见,却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4]。脾血管瘤可以为原发或者为全身血管瘤的一部分。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

点击显示 收起

  脾血管瘤的影像报道较少见 [1~3] ,笔者搜集了1984~2004年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CT表现。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收集的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4例患者临床及CT表现、病理结果(略)
   
  2 讨论

  脾血管瘤尽管少见,却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4] 。脾血管瘤可以为原发或者为全身血管瘤的一部分。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前者最常见。形态上可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本病多见于30~60岁,单发或多发,生长缓慢,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多因其他疾患而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除非肿瘤过大或破裂出血时才有症状,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脾血管瘤CT平扫为实性略低或等密度,边界较清,少数也可为囊实性,肿块内有时可见斑块状钙化。以往文献报道 [4,5] 脾血管瘤增强扫描CT表现与肝血管瘤类似,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强化,继之向中心蔓延,最后呈等密度改变。但张雪梅等报道 [6] 8例中仅1例有此种表现,大部分表现不典型,早期不强化,而延迟期才渐表现为等密度强化。笔者报告的4例如上表所述,平扫1例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其增强扫描CT表现也与肝脏血管瘤不完全相同。动脉期稍强化或边缘稍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2例为等密度(图2),2例为低密度(图1)。笔者分析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1)延迟时间不够,本组4例延迟时间均在5min以内。(2)可能与各自的背景器官血供特性不同 [6] 。本组4例脾血管瘤术前CT误诊为淋巴瘤或转移瘤(2例)、未定性(1例)及淋巴管瘤(1例),因此脾血管瘤在影像学上应与这些疾病鉴别。(1)淋巴瘤:CT平扫两者均表现为等密度或边缘清楚的均匀低密度灶,但增强后淋巴瘤各期像虽有强化,但与正常脾组织比较,仍为低密度,而脾血管瘤延迟期强化表现为等密度,可资鉴别。(2)转移瘤:CT表现与不典型血管瘤相似,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后各期相虽有强化,与正常脾组织比较,仍为低密度。有原发灶可资鉴别。(3)淋巴管瘤:两者均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均匀低密度灶,但淋巴管瘤密度更低,接近水,而且增强后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4)脾血管瘤有钙化时应与错构瘤鉴别:前者增强延迟期强化呈等密度,可鉴别。
    
  笔者认为在诊断脾血管瘤时,应结合彩超检查,因为彩超能较好地反映其内部的血流信号,发挥其独特价值,对本病诊断有利,但确诊仍需病理证实。脾血管瘤CT表现与肝血管瘤类似,但亦可表现不典型,增强扫描早期不强化,而延迟期才渐表现为等密度强化。因此足够时间的延迟扫描对诊断脾血管瘤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Ros PR.Hemangioma of the spleen:Radiologic pathologic correlation in ten cases.Radiology,1987,162:73.
   
  2 Wegener OH.Whole bod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Basel:Karger,1983,76.
   
  3 张忠嘉.脾脏肿瘤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1,25:366-367.
   
  4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96.
   
  5 于卫中,杨建秀,黄远亮,等.脾脏肿瘤的CT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6):351-353.
   
  6 张雪梅,黄学全,丁仕义.脾血管瘤的CT诊断.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6):687-688.
   
  (编辑江 枫)

  作者单位:102600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100051北京市友谊医院放射科

作者: 傅顺斌 张忠嘉冷琦 李世杰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