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9期

胆囊壁增厚与胆囊炎相关性超声诊断与临床评价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壁增厚与胆囊炎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意义。方法采用超声检查测量胆囊壁厚度以及对胆囊全貌进行分析,结合临床症状、表现及胆囊切除术后对胆囊的病理检查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超声诊断胆结石并胆囊炎58例,病理检查诊断38例合并胆囊炎,20例不合并胆囊炎,超声诊断符合率65。5%,病理检查诊断合并急性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胆囊壁增厚与胆囊炎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超声检查测量胆囊壁厚度以及对胆囊全貌进行分析,结合临床症状、表现及胆囊切除术后对胆囊的病理检查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胆结石并胆囊炎58例,病理检查诊断38例合并胆囊炎,20例不合并胆囊炎,超声诊断符合率65.5%,病理检查诊断合并急性胆囊炎11例,胆囊壁增厚的6例,壁不明显增厚的5例,病理检查诊断合并慢性胆囊炎27例,胆囊壁增厚的15例,壁不明显增厚的12例,由此可见,胆囊壁的增厚与否与胆囊的急慢性炎症无明显的关系,应同时结合临床等综合考虑。结论  胆囊壁增厚是诊断胆囊炎的重要依据,但应结合其他的声像图特征,观察胆囊全貌的改变及毗邻关系、临床症状,同时还需排除胆囊以外的病变,以便做出更加可靠的诊断。

  【关键词】  胆囊壁增厚;胆囊炎;相关性
   
  在常规超声检查中,一般根据超声测量胆囊壁≥3mm,即为胆囊壁增厚[1],超声提示诊断胆囊炎,此类患者中有些却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而有些患者胆囊壁不厚却有明显胆囊炎症状,现根据我科与普外科、消化科、病理科合作3年来观察分析和58例因胆结石手术且做病理检查的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者全部为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手术患者,均做胆囊切除手术,女39例,占67.2%;男19例,占32.8%;年龄18~84岁,平均35.5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做过2次以上超声检查,测量胆囊大小、结石大小、胆囊壁厚度,以胆囊前壁为标准,同时观察胆囊周围有无渗出和积液等,并记录胆囊声像图特征,58例均为手术前超声提示诊断胆囊结石并胆囊炎。

  1.2  方法  手术切除的胆囊标本一般做以下病理检查: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结石大小,同时观察胆囊壁有无急性或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有无局部缺血、出血、坏死等指征。

  2  结果
  
  58例超声诊断提示为胆囊结石并胆囊炎中,38例病理检查诊断合并有急性或慢性胆囊炎,20例病理检查诊断不提示合并胆囊炎,超声诊断符合率65.5%。其中病理检查诊断合并急性胆囊炎11例,胆囊壁明显增厚6例,占54.5%;壁增厚不明显5例,占45.5%。病理检查诊断为合并慢性胆囊炎27例中胆囊壁明显增厚15例,占55.6%;胆囊壁不明显增厚12例,占44.4%。由此可见,无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囊壁的厚与薄均差异无显著性,特别是在慢性胆囊炎时。

  3  讨论

  超声对于胆囊疾病的检查有很高的敏感性,可精确测量胆囊壁的厚度、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囊内有无占位、结石、息肉、腺瘤及其他隆起性病变,以及胆囊以外疾病引起胆囊的改变等,是公认的检查胆囊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2]。患胆囊炎时,由于炎症细胞浸润引起胆囊壁增厚、毛糙等为诊断胆囊炎的重要诊断依据[3]。

  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多同时存在并互为因果。结石对胆囊壁的机械刺激可导致胆囊炎反复发作,使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胆囊壁增厚,有时引起胆囊萎缩。胆结石按所含成分可分为三类:(1)胆固醇结石,质硬、灰黄色为光滑的多面体或椭圆形,剖面呈放射状,X线多不显影,此类结石最多见,占50%。(2)胆色素结石又称泥沙样结石,质松软,主要由胆色素和少量钙盐和有机物组成,呈薄片状,易碎,棕色或桔红色,数目较多,剖面呈层状、无核心,X线检查不显影,占结石37%。(3)混合性结石,由胆色素、胆固醇和钙盐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表面光滑,颜色据所含成分多寡而不相同,剖面呈层状,极似树根年轮,含钙较多,X线检查常易显影。

  另有一种黑色结石,圆球形,质坚硬,主要为胆色素结石,共形成与蛋白网络沉积有关,剖面无特殊结构,老年人多见,常见于肝硬化、溶血病等,60%泥沙样结石并发胆囊炎多见。

  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结石的大小部位,有无阻塞和感染,而与胆囊壁的厚度关系并无明显的因果关系。我科与普外科、消化科、病理科等合作,综合观察,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理检查,发现胆囊壁增厚不是胆囊炎唯一的诊断依据。因为有些胆囊壁增厚的患者临床并无明显胆囊炎症状,病理检查也没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而有些胆囊壁不明显增厚的病例却有明显的胆囊炎症状,按照胆囊炎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因此认为完全依据胆囊壁增厚诊断胆囊炎是不完全可靠的,特别是在胆囊壁均匀增厚时更应排除胆囊以外的病变。因此,胆囊壁增厚的程度与胆囊炎病情严重相关的学说也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如在肝硬化腹水中,胆囊壁增厚至15mm以上。就单纯无结石胆囊炎时,尚需根据其他声像图特征改变,如胆囊厚薄不均,胆囊内张力较大、饱满,胆囊壁局部回声增强不均匀,内壁毛糙模糊,胆囊腔内有稀疏细小光点或在胆囊后壁沉积一层致密的细小强光点等声像图特征改变。结合临床症状,诊断胆囊炎可靠性就可显著提高,因此,在诊断胆囊炎时观察胆囊的整体声像图表现并结合临床症状表现具有很重要意义。

  总之,从以上资料分析和相关的胆囊炎的研究报道都认为,不能完全依据胆囊壁增厚就诊断胆囊炎。胆囊壁≤3mm也不一定就能排除胆囊炎的诊断,更不能因为胆囊壁越增厚,病情就越严重。有许多胆囊以外疾病也可引起胆囊壁增厚,因此在超声检查胆囊时,应仔细观察胆囊的全貌特征,特别是在胆囊增厚性病变时应仔细观察胆囊壁的层次结构和毗邻关系,对照以前超声检查资料和临床表现,或做胆囊脂餐试验以求做出更为准确、可靠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10-115.

  2  张武.现代超声诊断学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70-190.

  3  朱世亮,周永昌,徐智章.腹部疾病超声诊断.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09-121.

  (编辑:江  枫)

  作者单位: 336000 江西宜春,宜春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作者: 汪东荣,包江萍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