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9期

加压放大摄影技术在钼靶X线检查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放大摄影技术在钼靶X线未发现肿块的乳腺癌的X线征象中的应用,提高钼靶X线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对94例经病理证实钼靶无肿块型乳腺癌X线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常规钼靶摄影技术与放大摄影技术显示效果进行对比。结果94例乳腺癌全部采用常规钼靶X线摄影技术显示结构紊乱31例(合并皮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大摄影技术在钼靶X线未发现肿块的乳腺癌的X线征象中的应用,提高钼靶X线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通过对94例经病理证实钼靶无肿块型乳腺癌X线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常规钼靶摄影技术与放大摄影技术显示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94例乳腺癌全部采用常规钼靶X线摄影技术显示结构紊乱31例(合并皮肤增厚7例),钙化53例(合并皮肤增厚1例),结构紊乱伴钙化5例,阴性5例。而采用放大摄影技术显示常规摄影技术不能显示的微钙化57例,结构紊乱27例,结构紊乱伴钙化9例,阴性1例。结论  通过对钼靶无肿块型乳腺癌X线征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放大摄影技术的认识。

  【关键词】  放大摄影技术;钼靶;乳腺癌;应用
   
  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在部分城市已跃居我国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早期明确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乳腺X线摄影因具有诊断正确性高、检查费用低廉及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迄今为止仍被公认为乳腺疾患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本文回顾性对比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4例在乳腺钼靶X线尚无肿块乳腺癌患者的临床X线特征显示,对放大摄影技术作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共94例,年龄25~74岁,平均48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68例,浸润型小叶癌15例,导管原位癌11例。临床症状:65例以乳房肿块就诊;19例以乳头溢液就诊;3例为乳腺疼痛就诊;5例为查体发现;2例以腋窝肿物就诊。

  1.2  仪器设备  CR仪器:使用芬兰Alpha RT钼铑双靶乳腺机附带加压放大器两个(4倍、2倍),AGRA ADC compact CR机,图像处理器为ADC QS工作站,AGFA DRYSTAR3000干式相机,IP板为高分辨率(HR)。

  1.3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和放大摄影技术,摄侧斜位及轴位,进行两种技术成像显示病灶特征的对比。

  2  结果

  钼靶片上无肿块型乳腺癌的X线征象主要为单纯钙化、结构紊乱、钙化伴结构紊乱。94例乳腺癌患者中,钼靶X线显示:恶性钙化55例(沿导管10例),结构紊乱31例(合并皮肤增厚7例),结构紊乱伴恶性钙化5例,阴性5例。恶性钙化表现为:泥沙样钙化夹杂着小杆状、叉状、蠕虫状、针尖状钙化,密度相对低而均匀,颗粒大小不等。乳腺腺体结构紊乱表现为局灶性、聚拢性收缩、星芒征;或各级乳导管走行扭曲、变异;或仅表现为局部腺体增厚及导管结构排列较乱。厚皮征其癌变征象表现为皮肤表面粗糙,内缘不规则毛糙,淋巴管容易显示。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乳腺钼靶X线检查被公认为乳腺疾患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乳腺癌在X线上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不规则肿块影及沙粒样钙化。随着钼靶检查技术的进展,通过对以上94例钼靶显示无肿块型乳腺癌的X线征象进行分析,得出影像特征主要表现为单纯钙化、结构紊乱、钙化伴结构紊乱。现就其影像特征进行分析:(1)单纯钙化是导管原位癌的特征性X线表现,是由于导管原位癌中央发生不规则坏死引起钙盐在导管内沉积,或由肿瘤细胞分泌形成的。由于病变多可位于近乳头的大导管或远离乳头的小导管。因此在X线影像上钙化分布范围可以相差较大,表现为V形者,V尖均至乳头;表现为分叉的树枝状、圆形、不规则形、多个小簇状分布,不论其呈何形状,来源于一个导管束的总位于一个象限,是乳腺某一导管系的局灶性病变。对其密度较低的微小钙化应采用放大摄影技术。(2)结构紊乱指腺体不对称性密度增高影或腺体导管走行变异、扭曲等,典型表现为局灶性、聚拢性收缩,甚至出现星芒状征;或导管走行扭曲、结构不清;有时仅表现为局部结构排列较乱,是观察影像的难点,也是影像诊断漏诊误诊的原因所在,需常规比较两侧同一投照位置,必要时采用放大摄影技术,仔细对比观察方能发现。(3)厚皮征,乳房皮肤增厚超出正常厚度,其癌变征象表现为皮肤表面粗糙,内缘不规则毛糙,淋巴管容易显示。厚皮征增长速度较快。(4)有2例因腋窝淋巴结肿大而发现乳腺癌,乳腺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约70%引流入腋窝淋巴结,准确分析判断转移淋巴结的数目、形态、大小、对乳腺癌的分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乳腺癌转移所致腋窝淋巴结绝大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常规致密而无脂肪中心,周围脂肪线消失,有浅分叶,多位于病灶的同侧,大部分直径≥1cm,有的>2.5cm,可能是多个淋巴结相融合。

  通过以上分析,由于乳腺放大摄影的弥散效应使位于乳腺腺体复杂结构中的细小物体的背景得到弥散,从而提高了钼靶X线影响特征的检出率。具体应用分析如下:(1)钙化灶的显示:绝大部分原位癌无明显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靠检测出钙化簇,甚至50%以上的早期乳腺癌在X线上见到钙化,约36%钙化为唯一阳性表现。这些钙化有恶性特征,多存在乳腺实质内,表现为泥沙样钙化夹杂着小杆状、叉状、蠕虫状、针尖状钙化,密度相对低而均匀,颗粒大小不等。钙化的直径一般<0.5mm,>5个/cm2。钙化的形态也是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一个重要征象。良性钙化多在乳腺间质内,形态规则,边缘光滑,颗粒大,密度高而不均匀,钙化点清晰,数量少。放大摄影由于间隙效应,使微小病变或组织间的间隙大从而提高了病灶内部结构的分离度,提高了钙化类别的识别能力,不仅显示钙化特征、数目多于普通X线摄影,而且能清晰显示普通摄影上不能显示的微钙化的恶性特征。(2)结构紊乱的显示:部分早期乳腺癌可表现为乳腺局部结构的紊乱,包括局部斑片状浸润、星芒征、小梁的局部增粗、变直,各级乳导管正常走行方向的改变等。普通X线摄影往往难以显示致密型乳腺中的一些征象,而放大摄影能显示乳腺结构紊乱、血管增粗、导管异常、局部皮肤的增厚、小的牵拉等间接征象,从而明显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

  总之,通过对以上94例钼靶无肿块型乳腺癌的病例分析,得出影像特征主要表现为单纯钙化、结构紊乱、钙化伴结构紊乱。在乳腺疾病的影像诊断中,应注意其影像特征,对较难显示的微钙化及腺体结构紊乱,采用多种摄影技术,综合分析,在细微结构的变化中发现特征性表现,以达到早检出、早诊断,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准确率。

  (编辑:丁剑辉)

  作者单位: 050011 河北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射科

作者: 谢宝杰 殷风华 朱丽娜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