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期

颈椎病的病理基础及影像学诊断评价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颈椎病是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颈椎间盘、小关节、韧带、肌肉、筋膜等退行性变及慢性损伤,致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损害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颈肩痛、上肢疼痛、麻木及感觉障碍等。1内因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结构畸形,椎管狭窄等(如颈椎隐裂、颈体融合、先天畸形等)。3继发因素骨与关节退......

点击显示 收起

  颈椎病是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颈椎间盘、小关节、韧带、肌肉、筋膜等退行性变及慢性损伤,致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损害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颈肩痛、上肢疼痛、麻木及感觉障碍等。

  1  病因

  1.1  内因  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结构畸形,椎管狭窄等(如颈椎隐裂、颈体融合、先天畸形等)。

  1.2  外因  颈部外伤(如:交通意外、运动性损伤等),慢性积累性损伤(如:睡眠的不良体位、工作的姿势不当、不适当的体育锻炼)。

  1.3  继发因素  骨与关节退行性变,椎间盘狭窄,髓核突出,关节功能紊乱使关节脱位或错位。韧带肥厚、皱折及骨赘形成使椎间孔变小,横突孔狭小扭曲,致脊髓、椎动脉神经受压或刺激而产生症状。

  2  病理

  颈椎病的病理变化,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由于颈椎间盘向四周膨隆,可将其周围组织(如前、后纵韧带)及椎体骨膜掀起,而在椎体与突出的椎间盘及被掀起的韧带组织之间形成间隙,称韧带间盘间隙,其中有组织液积聚,再加上微细损伤所引起的出血,使这种血性液体发生机化然后钙化、骨化,于是形成了骨赘。椎体前、后纵韧带的松弛,又使颈椎不稳定,更增加了受创伤的机会,使骨赘逐渐增大,骨赘连同膨出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由于创伤反应所引起的水肿或纤维瘢痕组织,在相当于椎间盘部位形成一个突向椎管内的混合物,就可能对脊神经或脊髓产生压迫作用,钩椎关节的骨赘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及椎动脉。在退变的过程中,间盘纤维环可一层或多层撕裂或呈放射状裂开,向周围突出或膨出,此时由于椎间盘脆性增加高度降低,缓冲压力的功能失常,椎体不稳,髓核可从椎间盘撕裂处突出,压迫冲击脊髓、神经根及韧带。如向椎体内突出则形成施莫结节。

  3  影像学诊断

  3.1  X线表现  颈椎自然生理曲度失常,如变直或反弯曲;椎体边缘及小关节增生硬化,特别是钩突关节及椎体后缘的增生硬化;椎间隙变窄及椎体结构不稳;前后纵韧带的钙化及骨化,表现为椎体前后缘条带状高密度灶影,椎管前后径缩小及椎间孔的缩小变形;周围韧带的钙化,如项韧带钙化等。

  3.2  CT表现  CT不仅能反映椎体的情况还可直观地观察椎间盘、韧带及椎管的异常改变,当椎间盘突出时,可见向椎管内突出的半圆形阴影,以及硬膜囊受压的情况,椎间盘积气时可见真空现象。CT还能清晰地显示椎体及小关节的增生,韧带的肥厚钙化以及压迫椎管椎间孔的情况,并能准确地测量椎管各径线的多少及椎管面积的大小。

  3.3  MRI表现  更能够全面清晰地显示间盘组织后突,压迫硬脊膜囊和脊髓的情况,以及有无静脉回流受阻、受压局部脊髓内有无囊性变等情况。

  4  小结

  4.1  发病机制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变性、颈脊骨质增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三者的总称,其发病原理主要为椎间盘在负重的情况下有较多的活动,它受到了过多的细微创伤与劳损。颈椎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以中老年人为多,这是因为颈椎病起源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间盘髓核约80%为水分,其弹性和张力与含水量有密切关系,其含水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人到中年后,尤其是脑力劳动、知识阶层者由于间盘髓核逐渐脱水,其弹力和张力减退,易被压缩,使纤维环向外膨出,而发生退变。

  4.2  影像学检查的特点  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一直是颈椎影像学最基本、最传统的常规首选方法,其应用范围广,价格低廉,它对于了解颈椎骨骼结构的基本状况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又是CT、MRI检查的基本资料。

  CT、MRI检查可以通过其多轴显示的功能观察到骨性椎管内的硬膜囊、脊髓、脊神经、韧带、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内的血管等X线平片难以显示的结构。更大的优越性在于对CT、MRI资料,可以通过后处理方法获得清晰的影像,尤其对寰枢关节,寰、枢椎侧块,横突,枢椎齿状突的病变和寰枢关节间隙显示更清晰,同时也可显示寰椎—枕关节。所以,寰枢关节CT、MRI扫描资料后处理和该关节开口位的影像学检查是颈椎常规、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作用更大。

  总之,颈椎病是颈椎的一种劳损退变疾患,与长期的屈颈动作有关。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因此,要重视早期锻炼和预防保健,只有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避免其继续恶化。

  (编辑:朱兆耘)

  作者单位: 850000 西藏拉萨,西藏军区总医院病理科

        857000 西藏日喀则,解放军第8医院医学影像科

 

作者: 王凤秋,谢湘宁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