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2期

孤立结节型脑囊虫病20例的CT诊断与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本文就临床所遇20例孤立结节型脑囊虫病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CT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性。3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Esprit+型螺旋CT机扫描。20例为孤立结节性病灶。5CT表现平扫时多表现为一孤立性圆形或类圆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结节影,直径大小为0。...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文就临床所遇20例孤立结节型脑囊虫病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CT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3岁,平均18岁,以青少年发病居多,18岁以下16例。

    1.2  主要临床表现  20例患者绝大多数以阵发性癫痫样抽搐症状而就诊,部分病例伴有头晕、头痛及恶心、呕吐症状。

    1.3  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Esprit+型螺旋CT机扫描。层厚均用5mm,螺距为1∶(1.2~1.6),病灶区加扫层厚3mm,全部采用平扫加增强方法进行。增强造影剂均用非离子型碘海醇。用法:成人每次用60~80ml,小儿按15~20mg/kg,最大量不超过60ml。用高压注射器静脉一次性注射后快速扫描,必要时加延迟扫描。

    1.4  发病部位  左顶叶8例,右顶叶5例,左颞叶3例,右颞叶2例,左右额叶各1例。20例为孤立结节性病灶。

    1.5  CT表现  平扫时多表现为一孤立性圆形或类圆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结节影,直径大小为0.5~2.0cm,其周围均有大片状低密度水肿区,病灶虽小,但有占位效应,即水肿区明显,其局部脑沟变浅变窄或消失。中线结构可有部分稍偏移或不偏移。平扫时结节影及边缘显示欠清,而增强扫描后结节显示均较清晰,大部分呈高密度强化,若用宽窗(600~1000)观察可见其中央密度稍低于外周,病灶周围的低密度水肿区则无强化效应。见图1。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临床按脑囊虫病用药物正规保守治疗,即先用中药安虫(使虫处于麻痹安静状态),再行西药驱虫(常用咪唑类药物,如甲苯咪唑等),3~5个疗程后复查CT(每个疗程为10天,再间隔 10天)。20例中,19例结节影及水肿均吸收消失(图2),1例结节灶缩小,水肿消失,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经临床随访1~2年及CT多次复查,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囊虫病系吞食生猪肉绦虫的虫卵所致,虫卵在胃和小肠通过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囊逸出,穿过肠壁、通过血管和淋巴管散布至全身。脑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在人体的脑部所致的疾病。脑囊虫病可分为三型[1]:大脑型(皮层型)、脑室型和软脑膜型。大脑型其部位以大脑皮质邻近的运动中枢为多见,以癫痫为常见症状,大脑内有一颗或多颗囊虫病灶存在。脑室型以Ⅳ脑室囊虫病为多见,有时有间歇性剧烈头痛、呕吐及眩晕发作。软脑膜型病变在脑底,位于后颅凹者较多见,患者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囊虫病可有多发灶或单发灶,多发灶者常为多囊形伴有钙化灶。本组病例全部为单发灶(皮层型),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癫痫发作。CT的典型表现为直径0.5~2.0cm的圆形或类圆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结节影,周围有大片低密度水肿区,增强后结节影呈高密度强化或厚环形高密度强化改变,低密度水肿区无强化见图1,病灶小而周围水肿较重。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 CT检查,典型的病例一般不难诊断。但少数不典型的病例需与下列疾病鉴别[2],(1)胶质瘤:病灶内可见环形强化,但环壁厚薄不均,不规则,常有壁结节,病灶一般大于囊虫结节灶。(2)脑内转移瘤:大多为多发环形强化灶,平扫时出现高低混杂密度,多有后生灶,结合病史易诊断。(3)脑脓肿:表现为大片低密度伴薄而光滑的环形强化,结合病史也不难诊断。(4)脑梗死:平扫时等密度结节影常显示不清,其周围片状低密度水肿区与脑梗死相似,常易混淆,但增强后易鉴别。

    【参考文献】

    1  王季午.传染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28.
   
    2  李殿明.100例脑脓肿CT诊断.中外医用放射技术,1999,21(10):46.

    (编辑:乔  晓)

    作者单位: 666101 云南景洪,云南农垦第一职工医院

作者: 江启云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