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3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及CT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单从临床角度诊断确有困难,随着影像诊断仪器的创新和发展,借助CT扫描,本病的诊断率大大提高,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了正确的诊断依据。现收集总结我院1999年12月~2005年8月通过CT检查确诊的4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从临床及CT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35例,女10例,新生......

点击显示 收起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单从临床角度诊断确有困难,随着影像诊断仪器的创新和发展,借助CT扫描,本病的诊断率大大提高,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了正确的诊断依据。现收集总结我院1999年12月~2005年8月通过CT检查确诊的4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从临床及CT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35例,女10例,新生儿出生1天4例,2天5例,3天的8例,4天的7例,5天的5例,9~16天的16例。45例病例中,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特征,表现主要有抽搐、哭声弱、生后窒息等症状,多有难产、产伤史。

  1.2  方法  以上45例病例均在CT扫描前注射安定及其他镇静剂,使其在安睡的情况下,用GE Synergy Plus全身CT机,以OM线层厚层距10mm连续扫描。

  1.3  结果  缺氧缺血性脑病45例中,均有窒息史,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脑缺氧缺血导致的脑细胞的肿胀、水肿,严重者组织软化、坏死,胸沟变浅,脑回变平,可合并脑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45例病例中,多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但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有15例,头皮血肿6例,脑内出血4例。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紫绀、呼吸困难、易激惹、烦躁、抽搐、肌张力减低、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个别的病例出现嗜睡、不会哭、反应差,有的出生后重量达4600g,造成难产、产伤,以致造成颅内缺氧缺血改变。
   
  图1 - 图2 (略)

  2  CT分析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围产期新生儿因缺氧引起的脑部病变,脑实质内呈弥漫性,趋于双侧对称性的低密度影,结合临床从本组病例观察分析,其CT表现亦可以分为轻、中、重3度。轻度:散在局灶性低密度区分布1~2个脑叶,最常见为额叶,其次为枕、颞叶(图1)。中度:低密度区超过2个脑叶,且伴灰白质界限模糊(图2)。重度:弥漫性低密度区分布脑各叶,灰白质界限消失,而脑干、基底节及小脑的密度正常。侧脑室受压变窄,往往合并颅内出血。随访复查轻者低密度区消失,少数可见外部性脑积水,重度者可遗留脑软化、脑萎缩等后遗症。本组15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7例3月后复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吸收。合并颅内出血4例,其中2例难产,新生儿体重为4600g,4例出血均在后枕部。6例合并头皮血肿,主要为产伤所致。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出生后数天或1~2周内由于出生是难产、产伤所造成的窒息,均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害的一种表现。45例病例中,其表现多为缺氧缺血性改变,再则合并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其次为脑内出血。窒息缺氧患儿脑实质有不同程度脑水肿及颅内出血即可提示本病诊断;有双圈征及背侧丘脑高密度为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预后不良。轻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与正常新生儿额叶脑白质低密度相鉴别,后者脑白质CT值均>19HU,低密度按解剖部位分布,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密度病变呈斑片状形态,边缘模糊,累及部分脑皮质。本病的颅内出血与产伤的颅内出血不易鉴别,后者常有头皮血肿,颅骨骨折、颅缝分离移位及硬膜下出血等可协助诊断。

  作者单位: 844900 新疆叶城,解放军第18医院放射科

  (编辑:李建伟)

作者: 宋红彬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