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5期

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为探讨CT对腰骶椎间盘突出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笔者对我院近3年来腰骶椎间盘突出CT扫描206例图像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2方法全部病例采用美国GELightspeed4排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尽量屈曲,调节X线扫描线,使X线束垂直通过椎间盘。扫描视野FOV16cm,电压120kV,电流200mA,矩阵为512×512,层厚......

点击显示 收起

  为探讨CT对腰骶椎间盘突出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笔者对我院近3年来腰骶椎间盘突出CT扫描206例图像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6例,男134例,女72例;年龄15~82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5年。大部分有坐骨神经痛,部分病例有反复发作性腰痛病史。

  1.2  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4排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尽量屈曲,调节X线扫描线,使X线束垂直通过椎间盘。扫描视野FOV 16cm,电压120kV,电流200mA,矩阵为512×512,层厚3.75mm,层距3.75mm,每例患者扫3个椎间盘(即L3~4、L4~5、L5~S1),需扫描12层以上。窗宽(W)250~300HU,窗位(L)25~35HU,部分患者做了冠、矢状面重建图像。

  2  CT扫描图像分析

  206例中,单节段突出的156例,多节段突出的50例,发生在L3~4椎间盘8例,L4~5椎间盘94例,L5~S1椎间盘的有54例。L4~5及L5~S1同时突出的有50例。根据突出的位置,中央型后突98例,中央型偏右后突30例,中央型偏左后突78例。

  2.1  向后突出的块影  为椎间盘后缘的正中或后侧方突入椎管内,超过纤维环的后侧缘。增强扫描突出的椎间盘无明显强化。椎管内突出的髓核块其CT值在45~95HU之间,低于骨质,但高于硬膜囊。这是椎间盘突出的最基本征象,本组病例100%具有此征象,后突的髓核常呈三角形、新月形或不规则形,后突程度多在5mm以上,部分并伴有碎块,碎片向头侧或尾侧移位。本组经手术证实后突髓核最大2.0cm×2.5cm,呈半球状改变。

  2.2  硬膜外脂肪及硬膜囊受压变形  椎管和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这是最早发生的现象。中央型后突以及偏左或偏右后突的椎间盘常使硬膜囊有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

  2.3  神经根受压移位  神经根受压移位多见于椎间盘向侧隐窝内突出,并紧靠神经根,以致使两侧神经阴影不对称或神经根与突出物不能在图像上分辨。经手术证实为突出的椎间盘与神经根有粘连[1]。

  2.4  突出的椎间盘钙化  由于CT的对比分辨率高,发现椎间盘突出的钙化率远高于腰骶椎X线平片。本组206例发现有78例突出的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占37.9%。钙化的形状可以是条状、斑片状、新月形或圆点状等。

  2.5  侧隐窝阻塞  侧隐窝如为突出的髓核游离碎块或增粗的神经根填塞时,一侧侧隐窝可以部分或完全阻塞。

  2.6  滑移  较大的髓核脱出,虽未形成碎片,也可沿椎管向上、下方滑移,严重者可触及上、下节神经根。本组L4~5向下脱出5例,L5~S1向下脱出4例。

  2.7  许莫结节  髓核突入其上、下椎体的骨松质内,形成压迫性骨质吸收,骨质周边硬化。本组病例中共见12例,占5.8%。

  2.8  其他异常表现

  2.8.1  黄韧带肥厚  本组206例椎间盘突出并黄韧带肥厚的有50例,占24.3%,CT表现两侧黄韧带肥厚继发椎管狭窄,3例经手术证实黄韧带均厚达1cm。

  2.8.2  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  本组206例中有178例合并骨质增生,占86.4%。椎体增生可发生在椎前或椎后,椎后的骨质增生可突向椎管内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造成和椎间盘突出相似的腰腿痛症状,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可形成骨刺突向椎管内,继发椎管狭窄[2]。

  2.8.3  真空征  为椎间盘内含气的低密度影,CT值为-1000~-500HU,多半发生于椎间盘退变的患者[2]。本组12例,占5.8%。

  3  讨论

  腰骶椎结构复杂,椎体常有变异,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所以腰骶椎CT扫描时必须先要看腰骶椎正侧位平片,确定椎体数目后,方能定位扫描,以免因扫描部位不准确而误诊。

  扫描层厚常规为3.75mm,层距为3.75mm,必要时可用2.5mm薄层扫描,以观察显示神经根和髓核的关系。

  对腰椎曲度大的患者,为使X线束和椎间隙相平行,减少部分容积效应,采用角度扫描是必要的;对腰椎曲度不大的患者则可用垂直扫描[1]。

  为观察椎间盘向后突出的程度或是否有上、下滑移,常用冠、矢状面重建技术,将横断面图像重建为冠、矢状面图像,以形成三维图像,对椎间盘突出可以更准确地定位,为使冠、矢状面重建图像清晰、具有连续性,在扫描定位时常从扫描开始椎间隙上一椎体下缘画线至扫描结束间隙之椎体的上缘,扫描3个椎间隙,层厚2.5mm,层距2.5mm,一般扫描28层以上,直到脱出椎间盘组织消失,然后用1.25mm重建,矢状面观察椎间盘脱出椎体的位置更清楚[1]。

  对于行冠、矢状面图像重建的病例,扫描中发现体位不正或检查床高低不适时,最好不要随意移床,因为移床后可影响重建图像效果或不能重建。通过计算,调整检查部位的X轴和Y轴,可以使图像居中又不影响图像重建。

  正确判断碎块位置或滑移程度,有助于手术治疗,特别有助于手术切口的选择及切口的大小的确定。现在做椎间盘摘除手术多采用对患者损伤小、痛苦小的切口。

  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原因之一。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小关节突骨质增生向椎管内突入均可刺激硬膜囊。侧隐窝狭窄可压迫神经根,黄韧带肥厚继发椎管狭窄等都可能产生腰腿痛。因此,详尽地检出其他异常,在决定治疗方案上有一定的意义。

  腰骶椎CT扫描的优点是非侵入性检查,无合并症和后遗症,确诊率高,可达92%~100%。但对严重脊柱畸形、因椎管狭窄、椎管内脂肪过少或手术后椎管内广泛性纤维化,CT诊断髓核脱出有一定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陈士安,宗文霞,翟瑞桥.腰椎间盘突出的CT诊断(附120例分析).中国乡村医院杂志,2005,12(8):51-52.

  2  黄子康,杨悦.203例腰椎间盘突出CT扫描分析.西南军医,2005,7(4):30-31.

  作者单位: 410006 湖南长沙,武警湖南总队医院放射科

  (编辑:杨  熠)

作者: 郭介民,申光武,徐中华,胡俊珍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