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脑膜瘤的CT表现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脑膜瘤是颅内一种常见肿瘤,CT对脑膜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定位和定性较为准确,现对1995~200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脑膜瘤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脑膜瘤的CT诊断水平。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院1995~200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脑膜瘤的CT表现,42例脑膜瘤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14~68岁,平均45。2方......

点击显示 收起

  脑膜瘤是颅内一种常见肿瘤,CT对脑膜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定位和定性较为准确,现对1995~200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脑膜瘤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脑膜瘤的CT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1995~200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脑膜瘤的CT表现,42例脑膜瘤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14~68岁,平均45.5岁。病程长短不一,从数月至数年不等。

    1.2  方法  CT扫描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层厚、层距均为10mm;增强扫描采用60%的泛影葡胺或欧苏碘海醇注射液100ml静脉注射。

    2  结果

    42例脑膜瘤中,3例为恶性脑膜瘤,5例为手术后复发,2例为多发性脑膜瘤。发病部位:上矢状窦旁11例、大脑镰旁10例、大脑凸面10例、幕切迹区3例、鞍区3例、蝶骨嵴2例、桥小脑角区2例、侧脑室三角区1例。肿瘤大小:1.2cm×1.5cm~9.5cm×12.3cm,平均4.6cm×5.9cm。肿瘤形态:类圆形35例,圆形4例,不规则形2例,哑铃形1例。肿瘤的密度和边缘:42例脑膜瘤中37例为高密度,4例为等密度,1例以低密度为主;12例肿瘤内见低密度坏死区,8例可见钙化灶(主要为斑点状、沙粒样,1例整个瘤体钙化,1例弧形钙化);42例脑膜瘤中8例只做平扫,34例平扫加增强扫描,34例中病灶均有强化,其中30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轻度强化,2例环状强化。肿瘤边缘大都呈轻度分叶状或结节状改变,境界清晰光滑。25例肿瘤周围有不同程度水肿,17例未发生明显水肿。肿瘤与相邻颅板和硬膜的关系:40例病灶与相邻硬膜和颅板相连,多为广基相连,其中10例局部颅板增厚和(或)变薄,3例颅板破坏,并有2例向颅外侵犯;3例与天幕联系紧密,10例与大脑镰相连。占位效应:28例中线结构发生偏移,脑室受压变窄,14例无明显占位效应。肿瘤内的坏死和液化:病灶内的坏死液化表现为不规则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变区,共有12例。

    3  讨论

    脑膜瘤是起源于蛛网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以成年女性多见[1]。CT检查是有效的诊断方法,它能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在术前能作出正确判断。脑膜瘤的CT表现有以下特点。(1)平扫时病变呈高密度:高密度病变可能与肿瘤内含有大量的砂样体有关,本组有37例(88.1%)病变呈高密度,CT值平均43HU。(2)增强后病变显著强化:肿瘤明显强化可能与肿瘤具有颈内、颈外动脉双重供血和细胞排列致密有关[1~3]。本组34例增强扫描的30例明显强化,CT值较平扫时平均提高30HU,由于肿瘤显著强化而使病变轮廓更为清晰。(3)肿瘤与硬脑膜相:除脑室内的脑膜瘤外,几乎所有的脑膜瘤都与硬脑膜相连,如肿瘤呈球状,常以一点附于脑膜,如肿瘤呈扁平状则以宽基底与脑膜相连,本组有32例(76.2%)病变与脑膜相连,9例伴有脑膜不规则增厚,其中4例肿瘤跨越大脑镰两侧,可能为肿瘤沿大脑镰向另侧生长[1]。(4)病变紧贴颅骨:脑膜瘤为颅内脑外肿瘤,与颅骨关系密切,并可引起颅骨的增生、破坏和变薄等改变,本组有38例(90.5%)病变以不同宽度的基底紧贴颅骨,其中22例肿瘤具有与颅骨间呈钝角征的特征性改变,17例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改变。(5)病变呈边界清晰的团块状:不论肿瘤是否密度均匀,是否伴有钙化及低密度区,增强CT均显示为轮廓清楚的团块影,此征象反映了该肿瘤有生长缓慢和完整包膜的病理特点,本组42例均具有上述特征。肿瘤周围脑水肿发生率较高,本组为59.5%,多为轻~中度。少数脑膜瘤表现不典型,CT表现为以低密度为主的病变,增强后轻度强化或环状强化,此常为误诊的主要原因。病理所见提示这些低密度病变与坏死、囊变、瘢痕和类脂质沉积等有密切关系[1~3]。

    回顾性分析42例脑膜瘤中,有30例脑膜瘤呈典型的CT表现;平扫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呈圆形、类圆形团块影,灶周多有脑水肿,部分可见瘤体有沙粒样钙化或斑片样钙化,占位效应较明显;与颅板广基相连或与硬膜相连,并使颅骨局部增厚、变薄或破坏,准确诊断并不困难。但少数不典型病例定性诊断有一定难度,故应做好其诊断和鉴别诊断:(1)鞍结节脑膜瘤易误诊为垂体瘤,但垂体瘤位于鞍内,致蝶鞍球形扩大,鞍背后床突受压,鞍底骨质塌陷或破坏,强化程度不及脑膜瘤;而鞍结节脑膜瘤可显示鞍结节骨质增生但不会造成蝶鞍的明显增大[1]。(2)鞍旁脑膜瘤还应与海绵窦段动脉瘤鉴别,后者强化密度高而均匀有时可见靶征,同层动态扫描上可见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脑膜瘤为速升缓降型[1]。(3)桥小脑角区脑膜瘤与听神经瘤鉴别,后者以内听道为中心向周围生长,内听道扩大,且少有钙化,与岩椎少广基相连。(4)脑膜瘤与单发转移瘤、胶质瘤鉴别,后者起病时间短,症状进行性加重,转移瘤有原发病史,胶质瘤多强化不均匀,与脑膜瘤病程长、进展缓慢不符[1]。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2-103.

    2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4-108.

    3  许达升,陈君禄,黄兆民.临床CT诊断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27.

   
    作者单位: 1 427200 湖南慈利,慈利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2 410600 湖南宁乡,宁乡县人民医院CT室

  (编辑:唐  城)

作者: 胡国祥,罗金辉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