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1例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脊髓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angiobcastona)又称毛细血管母细胞瘤、毛细血管性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和Lindau综合征,约占全部脊髓肿瘤的1%~5%。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很少见,本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0cm,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未见明显强化灶及异常引流血管影,病灶与第4脑室分界不清,幕上......

点击显示 收起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angiobcastona)又称毛细血管母细胞瘤、毛细血管性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和Lindau综合征,约占全部脊髓肿瘤的1%~5%。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很少见,本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8岁,因反复间断性头痛1年余,加重伴呕吐1周入院。近6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头痛,为阵发性搏动性头痛,每次持续约1min,对症治疗后可自行缓解,头痛发作时无恶心呕吐。近1个月来突感头痛加剧。患者既往体健。体格检查:神志清,对答切题,头颅五官、胸腹部、脊柱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头颅CT平扫、增强、左侧小脑见一囊状影,大小约3.9cm×4.0cm,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未见明显强化灶及异常引流血管影,病灶与第4脑室分界不清,幕上脑室扩大,积水。头颅MRI平扫+增强示:左侧小脑半球靠中线区见类圆形囊T1~T2信号灶,增强无强化,病变向下延伸至延髓左后份区,经枕骨大孔向下达C1~2水平段椎管内,呈等T1、短T2实质信号灶,增强有明显强化,病变左右径4.1cm,前后径4.0cm,上下径7.0cm,第4脑室、第3脑室及侧脑室扩大,大脑中线无偏移。印象:血管母细胞瘤。术中见双侧小脑半球肿胀,搏动差,左小脑半球下扪及小脑延髓,见肿瘤从左侧小脑半球外下方长出突入左侧椎管、硬膜下,肿瘤呈粉红色,约2.0cm×3.0cm大小,放出囊液(清亮),囊位于左小脑半球外前份,瘤结节血供十分丰富,供血动脉为颈髓血管及小脑后下动脉分支,右侧小脑后下动脉紧贴着肿瘤,游离后避开,肿瘤有一粗大回流静脉。C1~2脊髓左侧一实质性类圆形肿块,呈粉红色,约2.0~3.0cm大小,有多根供血动脉及1根脊髓动脉,双侧小脑后下动脉明显向下移位,肿瘤血供丰富,与左侧神经根粘连。病理:(C1~2)血管母细胞瘤。

    2  讨论

    血管母细胞瘤是起源于内皮细胞的良性肿瘤,青年人多见,约80%以上发病于40岁以前,男多于女。本病80%为单发,60%在髓内;病因未明,其组织发生至今没有结论,WHO的新分类(1990)将其放在肿瘤范围内。此临床表现与肿瘤生长部位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肿瘤所致脊髓压迫损害和伴发病症的表现,如感觉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

    X线平片上可见椎管扩大,脊髓造影可见髓内占位性病变征象(如蛛网膜下腔部分或完全阻塞)和匍行性的充盈缺损。在血管造影中,有血管早期出现,并持续均匀染色,边界清楚,没有动静脉瘘短路。CT脊髓造影可见脊髓增粗、蛛网膜下腔变窄以及脊髓前外侧静脉血管影增粗。静脉注入对比剂后,肿瘤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在MRI T1加权像见脊髓局限性增粗,肿瘤常为混杂信号,在稍低信号的病灶内常见更黑的血管流空影,表现为迂曲的条索状或小圆形低信号,是脊髓母细胞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征象。T2加权像病变范围显示更清楚,血管流空影更明显,呈斑点状低信号。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可见肿瘤实性部分强化,强化部分有大结节样和小结节样强化两种。脊髓表面的血管母细胞瘤易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单位: 650101 云南昆明,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编辑:杨  熠)

作者: 周建华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