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7期

左侧阴囊大网膜难复性斜疝误诊为睾丸鞘膜脂肪瘤1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左侧阴囊大网膜难复性斜疝误诊为睾丸鞘膜脂肪瘤1例分析(pdf)笔者曾遇左侧阴囊大网膜难复性斜疝误诊为睾丸鞘膜脂肪瘤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半年来发现左侧阴囊逐渐增大。查体:左侧阴囊可触及一约5。0cm大小肿物,质软,边界不清,无压痛,左侧睾丸摸不清,表浅淋巴结不肿大。...

点击显示 收起

    左侧阴囊大网膜难复性斜疝误诊为睾丸鞘膜脂肪瘤1例分析 (pdf)

    笔者曾遇左侧阴囊大网膜难复性斜疝误诊为睾丸鞘膜脂肪瘤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半年来发现左侧阴囊逐渐增大。查体:左侧阴囊可触及一约5.0cm×6.0cm大小肿物,质软,边界不清,无压痛,左侧睾丸摸不清,表浅淋巴结不肿大。现病史:无血尿、腹痛、恶心,无手术病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0.74,血红蛋白125g/L,红细胞沉降率22mm/h,甲胎蛋白( AFP)不高。B超所见:左侧阴囊睾丸下方见5.0cm×3.0cm×2.5cm大小混合性回声,右侧睾丸及附件未见异常。CT中下腹部平扫加增强及矢状重建所见:左侧阴囊内可见一低密度肿块影,边缘较光整,密度较均匀,CT值-87HU,肿物最大体积约5.0cm×6.0cm×7.0cm,睾丸受压且与肿物分界尚清楚。CT三期增强扫描后肿物均无强化,其肿物内仅见似网格状少许强化影。腹腔、腹膜后及双腹股沟未见增大淋巴结(图1、图2)。CT印象诊断:左侧睾丸旁占位性病变为良性,考虑睾丸鞘膜脂肪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左侧阴囊切开,睾丸、精索正常,其鞘膜内可见大网膜组织,大网膜增厚变硬并与腹腔相同。将部分大网膜切除后其余部分还纳入腹腔。术中诊断:左侧大网膜难复性斜疝。病理诊断:大网膜脂肪组织,其内血管扩张。

    2  讨论

    睾丸区肿物绝大多数为恶性生殖细胞瘤,包括精原细胞瘤、胚胎瘤、畸胎瘤、绒毛上皮癌,其中以精原细胞瘤最为多见。一般分三期:Ⅰ期肿瘤局限在睾丸内,未发生转移者为Ⅰa期。如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属Ⅰb期;Ⅱ期有膈下转移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但无膈上转移及内脏转移;Ⅲ期发现膈上转移或远处转移[1]。该病例不支持睾丸恶性肿瘤。睾丸附件区良性肿物少见,仅占睾丸原发性肿瘤的3%~4%。而腹股沟斜疝在临床中还是常见到的,因为腹股沟管极为狭窄,仅能通过少量腹腔积液进入,形成睾丸鞘膜积液,但是腹股沟管不能通过肠管或网膜,只有疝可以通过腹股沟内环至腹股沟管延伸到阴囊。此病例大网膜沿着精索向下疝入到鞘膜内所堆积的脂肪组织,形成肿瘤样病变,而腹股沟管尚未见明显异常增宽及见到脂肪成分,这在临床中还实属少见,因此在影像诊断方面容易造成误诊。要掌握住鉴别诊断,此病变要与睾丸附件区含脂肪成分较多间叶组织肿物的良性肿瘤相鉴别。睾丸附件包括精索、附睾和睾丸白膜,其都可发生间叶性肿瘤。如:良性肿瘤以脂肪瘤、平滑肌瘤为常见,其次腺瘤样瘤又称良性间皮瘤,也是男性睾丸旁组织的常见肿瘤,约占附睾良性肿瘤的1/2,亦可发生于睾丸白膜和精索,多为单侧,瘤体生长缓慢,其内成分为上皮细胞和纤维间质[2]。但还要与睾丸附睾炎、睾丸结核相鉴别,由于睾丸、附睾长期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增生使整个睾丸硬化,附睾结核的干酪样变和纤维化形成含有不同成分软组织团块影[3],在CT、MR增强扫描一般不明显强化时,在诊断定性上还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图片见附页2)

    [参考文献]

    1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90.

    2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70-472.

    3  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36.

    作者单位: 116300 辽宁瓦房店,瓦房店市中心医院CT、MRI影像科

    (编辑:萧  凝)

作者: 李复,于方国,杨文豪,康军,王旭,高艳妮,于红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