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8期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处理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病变的临床价值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处理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病变的临床价值(pdf)CT血管造影(CTA)是依赖于螺旋CT,尤其是快速多层螺旋CT,能够轻松实现的薄层、快速大范围扫描的先决条件。同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发展,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在脑血管病变、动......

点击显示 收起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处理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病变的临床价值 (pdf)

    CT血管造影(CTA)是依赖于螺旋CT,尤其是快速多层螺旋CT,能够轻松实现的薄层、快速大范围扫描的先决条件。同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发展,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在脑血管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和动脉炎的检查应用价值较高。

    颅内动脉瘤在尸检和血管造影的统计检出率约1%~7%,往往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就诊。由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早期诊断和精确定位对外科或介入法治疗颅内动脉瘤非常有意义。

    1  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1]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血流动力学、后天获得等3个方面有关。血流动力学中异常的切应力可能是诱发动脉瘤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动脉瘤经常发生在血管分叉处的原因。在后天的因素中,高血压可能也是由于影响了血流动力学,并且对血管壁产生损伤而诱发动脉瘤的形成。由于动脉瘤的壁容易发生破裂,所以在临床上常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有时瘤内也会产生血栓脱落,可以引起脑组织梗死。

    2  16层螺旋CT后处理成像技术[1]

    主要包括VR、MIP、MPR,以往应用比较多的SSD由于对血管细节容易丢失,目前已经被全体素成像的VR所代替。MIP虽然也是部分体素的成像,但是对于高密度造影剂的显示比较清晰,能够清楚地显示造影血管和周围组织的界限,特别是对于较小的血管显示比较清晰。是血管后处理成像技术不可缺少的部分;MPR往往和MIP结合使用,对于大部分行走不规则的血管,通过任意斜面和重组图像可以尽可能的显示整个血管走行的全貌。另外,通过寻找最适合斜面可以进行准确的血管测量,但MIP由于是投影成像、血管主体空间的走行方向显示不好,因此容易出现定位错误。此外对于一些靠近大血管或颅底骨质的小血管瘤容易漏诊,在观察分析时应多方位旋转,尽量避开这些影响因素;VR目前广泛应用在CT三维成像中,由于是全体素成像,应用于血管成像时,不仅能够显示血管走行的全貌和空间分布,而且对细小血管的显示比SSD更清晰和丰富,但VR对密度较淡的小血管瘤,对颅内动脉的终末分支血管显示仍然存在不足。只有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于颅内动脉瘤VR可以很好地显示空间定位和走行方向,MIP结合MPR则可以发现更小的动脉瘤,并能进行准确的测量瘤体、瘤颈大小,为外科或手术治疗制订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3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DSA比较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DSA目前仍然是金标准,但是DSA具有创伤性,文献报道约有1%的并发症和0.5%的神经功能损害,此外DSA耗时长,费用较昂贵,对操作者具有一定的辐射危害。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实现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通过VR、MIP、MPR成像技术对血管及其病变的空间分布显示和测量优于DSA,通过MIP结合MPR技术对于动脉瘤体和瘤径的大小测量更容易、更准确,此外对于血管壁的钙化以及周围组织的改变都能够显示,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DSA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进行介入治疗,这也是目前CT血管造影尚不能完全取代DSA的主要原因,DSA显示细小血管及微小病变的能力也较CT血管造影强[2]。此外,对于经合金夹或弹簧圈介入治疗后的血管成像,CT检查由于金属伪影的影响尚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目前普遍认为CTA后处理技术基本能够替代DSA的诊断功能,可以作为介入治疗的筛选手段。

    4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MRA比较

    MRA虽然可凭借血管成像的特点,可以不用造影剂显示血管,但受血流速度、设备磁场强度、成像时间长度的影响,使假阳性明显增多,后来发展的增强型MRA亦不能克服成像时间长的缺点[3]。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以其快速便捷无创的特点加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拓展了CT检查的适用范围,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使这项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刚,徐香玖,汝晓睿,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研究.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5:4-5.

    2  刘军,沈树斌,谭长连,等.脑动脉瘤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评价.放射学实践,2003,18(4):252-254.

    3  周作福,林荫,黄金生,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中放通讯,2006,2:3.

    作者单位: 1 134001 吉林通化,通化市中心医院CT MRI室(△内科)

    2 吉林通化,通化市结核病医院影像科

   (编辑:唐  城)

作者: 于平年,陈淑云王文甲,许雪峰,赵书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