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8期

腰椎间盘突出CT分型与临床表现间联系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CT分型与临床表现间联系(pdf)[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CT分型与临床表现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并经过手术证实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7~70岁,平均45岁。结果30例腰椎间盘突出中,L3~45例、L4~59例、L5~S116例,其中单侧受压27例,双侧受压3例,L4~5、......

点击显示 收起

    腰椎间盘突出CT分型与临床表现间联系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CT分型与临床表现间的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并经过手术证实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7~70岁,平均45岁。结果  30例腰椎间盘突出中,L3~4 5例、L4~5 9例、L5~S1 16例,其中单侧受压27例,双侧受压3例,L4~5、L5~S1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结论  CT扫描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其对硬膜囊、脊神经压迫的情况,了解CT分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分型;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的髓核及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相应脊髓和神经根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多发生在脊椎活动较大的部位,以腰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与突出的椎间盘间隙水平有直接关系,表现为腰背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坐骨神经痛、肢体麻木和间歇性跛行。而CT早已成为诊断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之一,诊断率达93%[1],鉴于腰椎间盘突出CT分型与临床表现之间存在联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2005年在我院行CT检查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并经过手术证实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7~70岁,平均45岁,病史3个月~14年。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MA-640型全身CT扫描机,患者仰卧,屈膝位,扫描前先做腰椎侧位定位片,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的范围,自L3~S1椎间隙,扫描范围一般取与椎间隙平行,进行数控定位,扫描参数为120 kV,200 mA,层厚5 mm,间隔5 mm,图像重建矩阵512×512,骨窗及软组织窗摄影。

    1.3  临床表现与CT征象之间联系  见表1。表1  临床表现与CT征象的关系 

    2  结果

    30例椎间盘突出中,L3~4 5例、L4~5 9例、L5~S1 16例,其中单侧受压27例,双侧受压3例。27例单侧受压中见14例同侧腰大肌发生不同程度的肥厚,宽径及前后径分别大于对侧2 mm和3 mm以上,最大者可超过对侧5 mm和10 mm。

    CT分型如下[2]。将腰椎间盘突出分为3型,即中央型、外侧型和远外侧型。也有学者将腰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按其与椎管局部前后径比例分三度[3],轻度:突出物突起不超过局部椎管前后径的1/3;中度:约占局部椎管前后径的1/2;重度:超过椎管前后径1/2。本组采用中央型5例,约占17%,外侧型17例,占57%;远外侧型8例,占27%。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常由于慢性损伤所致,急性外伤可使症状加重。腰椎间盘突出主要发生在L4~5和L5~S1水平,与该水平段最大机械性运动和压力压迫有关[4]。最常见突出类型为外侧型,本组约60%。

    根据病理演变过程将腰椎间盘退变分为变性、膨出、突出、脱出和游移碎片[5],广义的腰椎间盘突出包括后3种退变。腰椎间盘突出时,CT表现为锥体后缘弧形软组织致密影,边缘光滑,突出后缘与纤维环后缘呈钝角相交或游离。若为中央型,可见硬膜外脂肪受压、移位甚至消失,硬脊膜囊前缘受压内凹。若外侧型,可使侧隐窝前后径缩短,压迫相应的神经根鞘和硬脊膜囊。若为远外侧型,可使椎间孔前后径缩短,压迫相应的神经根鞘。

    突出椎间盘压迫硬脊膜囊或神经根鞘,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异常、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和运动异常、患侧腰肌痉挛等。一系列运动试验阳性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相应的肌力减退等。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青壮年的脊椎有较大的活动度,较易应用姿势的改变、减少椎体运动或牵引来消除突出的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另一原因可能是纤维环韧性差,部分或完全破裂,受到髓核的化学性激惹有关。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特点为外侧型和远外侧型多见。本组中外侧型和远外侧型同侧腿部运动和感觉障碍明显,而中央型下肢症状发生率较低,与CT分型即神经根是否受压有关。

    外侧型和远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往往出现腰大肌肥大,这可能与腰大肌痉挛代偿而使腰脊椎向患侧侧弯有关,使神经根相对缓解受压程度。所以,腰椎间盘突出CT检查时,应将扫描视野和图片中包含双侧腰大肌。

    总之,CT扫描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其对硬膜囊、脊神经压迫的情况,了解CT分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曹来宾,徐爱德,徐德永.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87.

    2  Runge VM.Clincal magnelic resonance imaging.Pnilaphia:JB lippincoTT company,1990,259.

    3  许乙凯,郑木明.现代CT与MRI诊断.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65.

    4  Peterson HO,Kieffer SA.Radiology of intervertebral disk disease.Sem in Roentgend 1972,7(3):260-276.

    5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831.

     作者单位: 215300 江苏昆山,昆山市花桥人民医院影像科

 (编辑:商  洁)

作者: 鞠智慧,郭佐仁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