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8期

特殊胃底多发腺癌1例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1病历摘要患者,男,42岁,因突发性进食梗噎感3天就诊。既往史:患者于2004年8月因中上腹不适、黑便1次首次就诊,随后,数次因上消化道出血、中上腹疼痛就诊。患者有长期饮酒习惯。胃底部见多发葡萄状充盈缺损,大小不一,直径最大约50mm,最小约20mm。...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2岁,因突发性进食梗噎感3天就诊。既往史:患者于2004年8月因中上腹不适、黑便1次首次就诊,随后,数次因上消化道出血、中上腹疼痛就诊。患者有长期饮酒习惯。查体:体格检查未见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无阳性体征。2004年9月及2005年12月胃镜均提示:胃体近端溃疡,恶变不能除外。

    上消化道造影:(1)充盈相(图1)。胃底部见多发葡萄状充盈缺损,大小不一,直径最大约50 mm,最小约20 mm。边缘尚光整,境界清晰。(2)黏膜相。病灶表面黏膜较为光滑,分叶并呈蜂窝状分隔,胃底可见明显软组织轮廓影,似山丘状(图2,白箭头)。胃底与食管下端距离明显增宽,并见软组织推移改变(图3,黑箭头)。十二指肠降部见憩室(图4)。

    CT平扫(图5):可见胃底部胃壁明显增厚,并见 20 mm×80 mm大小的软组织肿块,明显充盈缺损,边缘光滑,CT值约为34 HU,周围未见明显增大的淋巴结影。肝左叶明显缩小,脾脏明显增大,大于9个肋单元。增强扫描(图6):软组织轻度增强,CT值约为77 HU,同层肝静脉CT值为99 HU,腹主动脉CT值约为103 HU。胃底外周围静脉明显增粗扭曲。

    鉴别诊断:对于胃底多发病灶,主要有胃底静脉曲张、胃淋巴瘤、平滑肌瘤以及胃癌(腺癌)等病变[1],结合病史及影像学征象进行综合分析。(1)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多年饮酒,CT显示脾大,患有肝硬化,胃底病灶胃多发黏膜下病灶,且胃底与贲门距离增加,符合其诊断。但上消化道造影时,食管未见明显静脉曲张[2],且CT显示胃底病灶无明显增强,故此可以除外此诊断。(2)胃淋巴瘤:患者自首次发病至目前已有近2年时间,且临床症状较轻,胃底多发病灶来源于黏膜下,黏膜未见中断,胃底未见明显僵硬感,脾脏增大,综合以上观点,符合胃淋巴瘤表现,但胃淋巴瘤常常病灶较大,直径大多>10 cm[3],这一点有别于此诊断。(3)胃平滑肌瘤(肉瘤):平滑肌瘤(肉瘤)来源于黏膜下,CT显示病灶为软组织密度。由于可以分为腔内型、腔外型以及腔内外型,而腔内外型主要表现为胃内充盈缺损及壁外肿块,并且造影可以显示黏膜表面光滑,常伴有桥形黏膜在其顶部越过,周围胃黏膜正常,CT显示软组织均匀强化,本例患者影像表现符合此诊断,但其中央无脐样凹陷形成深入肿瘤内龛影,这一点不符合其典型表现。(4)胃癌(腺癌):胃底多发肿块,表面有分叶,并且融合倾向,腔内外均显示肿块,CT示软组织块影强化,胃腔呈环形狭窄,这些影像符合隆起性胃癌的影像学表现[4]。但患者病程较长,内镜多次检查均显示胃溃疡,恶变不能除外,且上消化道造影显示胃病灶无僵硬感,病灶表面黏膜无破坏,此点不支持胃癌(腺癌)诊断。

    手术所见:手术见胃底多发肿块,肿块大小不一,与周围组织粘连。快速冷冻病理示胃癌(腺癌)。

    2  讨论

    胃腺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部(58%)、贲门部(20%)、胃体部(15%)、全胃或大部分胃(7%),由此可见像此患者发生在胃底部少见。单发多见,多发较少,且多发病灶大多位于胃体部,胃底部少见。临床上以腹痛多见,依次为食欲不振、闷胀、反酸和消瘦,可有便血和呕血。而本例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因而致使患者忽视病情多年。故此,日常工作中,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应予以更多的分析考虑。

    [参考文献]

    1  孔庆德,汪志杰.医学影像学诊断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77.

    2  尚克中.胃肠道造影原理与诊断.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183.

    3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988.

    4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51-460.

    作者单位: 200083 上海,上海建工医院放射科

  (编辑:商  洁)

作者: 邓小飞,高 勇,汪志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