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0期

脑囊虫病的CT诊断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脑囊虫病的CT诊断(pdf)脑囊虫病是华北地区常见的颅内寄生虫疾病,过去诊断该病主要依赖寄生虫史和临床表现及血、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由于CT的广泛应用,不仅直接显示病变部位、数目,还能反映其病理演变过程,其表现颇具特点,因此依CT特征性表现常可确诊。现就我院经CT结合临床确诊的脑囊虫病45例报告如下。其中5例经手......

点击显示 收起

    脑囊虫病的CT诊断 (pdf)

    脑囊虫病是华北地区常见的颅内寄生虫疾病,过去诊断该病主要依赖寄生虫史和临床表现及血、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由于CT的广泛应用,不仅直接显示病变部位、数目,还能反映其病理演变过程,其表现颇具特点,因此依CT特征性表现常可确诊。现就我院经CT结合临床确诊的脑囊虫病45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9例,女6例,年龄9~70岁,平均37岁。临床症状和体征:头痛32例,呕吐20例,抽搐17例,有食米猪肉史12例,皮下结节5例,视乳头水肿和肢体活动不灵各3例,尿失禁和语言不利各1例。其中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经皮下结节活检证实,其余38例有典型CT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1.2  方法  本组采用美国GE-9800型全身CT机行常规头颅扫描,层厚与层间隔均为10 mm,平扫24例,平扫后做增强扫描21例。造影剂用国产60%泛影葡胺经肘静脉推注60~100 ml后立即扫描。

    2  结果

 及CT表现脑实质型35例,脑膜型2例,脑室型1例,混合型7例。

    2.1  脑实质型的CT表现

    2.1.1  急性脑炎型  2例。单发和多发各1例,病灶部位分别位于顶叶和颞、顶、枕叶,呈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无占位征。

    2.1.2  多囊型  14例。以多发小囊型(11例)最具特征,病灶呈散在分布,大小形态一致,为圆形小囊状低密度影,边缘清楚,直径0.5~1.0 cm,囊内常见点状高密度头节影,病灶不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多发大小囊混合型(3例),表现为囊大小不等,大者直径1.0~2.5 cm,呈圆形囊状低密度影,CT值4~20 HU,部分囊壁可见等密度小结节或点样钙化,小者与小囊型大小形态完全一致。

    2.1.3  结节或环状强化型  3例。单发2例,多发1例。单发病灶部位分别在额、顶叶。多发病灶分布在额、颞、枕叶,呈不规则低密度区,注药后单发病灶均呈小结节状强化。多发者呈小环形和小结节状强化。

    2.1.4  多发钙化型  16例。单纯钙化型12例,呈脑实质内散在多发小点状钙化。钙化与小囊共存4例,这可能是由于囊蚴多次反复血行感染,一部分囊蚴死亡而进入慢性钙化期,另一部分囊蚴仍存活而形成二者共存的特点。

    2.2  脑膜型  2例。仅表现为交通性脑积水。

    2.3  脑室型  1例。病灶位于第四脑室,表现为四脑室扩张,室壁可见一点状高密度病灶,余结构正常。

    2.4  混合型  7例。均为脑积水合并多发散在点状钙化,表现特殊易于诊断。

    3  讨论

 脑囊虫病行CT扫描常可明确诊断,特别是多囊型和多发散在点状钙化最具特征,本组45例中出现上述一征或两征共存37例,占全部病例的82%,不典型脑囊虫(8例)易误诊,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不典型脑囊虫病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3.1  脑室型  CT常规扫描不易确诊,但脑室造影可提供诊断依据,若囊壁出现点状高密度头节影或点状钙化可提示诊断。本组病例室壁(实为囊壁)处见一点状高密度影(术后证实为头节),结合临床术前拟诊四脑室囊虫病并获得术后病理证实。有学者提出对疑有脑室型囊虫病患者应行MRI和MR脑积液电影检查,尤其MR脑积液电影对囊虫头节和囊壁的显示优于MRI检查可作首选诊断方法[1],对CT不能确诊者可行此法。

    3.2  脑膜型  较少见,本组2例,CT无特异性,与其他病因所致的脑积水无法区别,但血、脑脊液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组2例术前仅诊断为脑积水未能提示脑囊虫病,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而证实为脑囊虫病。

    3.3  急性脑炎型  本型应与病毒性脑炎和多发性硬化相鉴别。脑炎起病急骤,其初期为局限性不规则低密度区逐渐发展形成两侧大脑半球髓质广泛低密度区,无强化。而多发性硬化CT表现为侧脑室周围多发、局限性等或低密度病灶,病灶早期可有斑状强化。急性脑炎型囊虫病其CT改变类似脑炎,表现为脑实质内不规则低密度病灶,多发者脑室变小,部分脑沟消失,病灶无强化。随访CT检查可发展为结节或环形强化型,有助于鉴别[2]。对于此型脑囊虫病切记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

    3.4  结节或环状强化型  单发者CT表现与朱延敏等[3]报道脑内囊虫性小脓肿相一致。但笔者认为单发病灶不易与化脓性、结核性肉芽肿,区别。蒲俊智等[4]分析14例颅内小肉芽肿其三者发病部位、CT表现及强化特点均相似,且临床多以抽搐为首发或主要症状,伴头痛、呕吐等高颅压征象,临床及CT均缺少特异性。因此对脑内单发呈小结节或环形强化病灶除仔细观察CT改变外还应充分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做出判断,对暂时不能明确诊断者,笔者主张先抗炎4~8周做诊断性治疗后复查脑CT,如病灶无好转迹象,可采取手术治疗。多发者应与多发脑结核相鉴别,后者CT强化有如下特点:多发环形强化可融合成梅花样或串珠样[3],病灶强化显著,而脑囊虫呈多发小结节或环形强化,其强化程度较结核轻,对于多发者依临床、实验室检查及CT强化特点可资鉴别。值得注意的是脑囊虫早期CT检查可出现假阴性,对临床高度怀疑而CT阴性者应行MRI检查。因为脑囊虫早期MRI检查100%有异常发现[5],因此CT阴性不能除外脑囊虫病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赵庆秋,张华宁,陈英敏,等.CT、MRI及MR脑脊液电影对脑室型囊虫病诊断价值的探讨.实用放射学杂志,1997,13(4):216-218.

    2  吴恩惠.头颅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45.

    3  朱延敏,李淑芳,潘桂芬.CT鉴别脑内囊虫性小脓肿与结核瘤.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11(3):150-153.

    4  蒲俊智,章强,王伟,等.颅内小肉芽肿的临床与CT分析(附14例分析).中外医用放射技术,1997,1:92.

    5  周农,高综良,于存杰,等.血、脑脊液囊尾蚴抗体、颅脑CT及MRI对脑囊虫病诊断价值的比较.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5,2:98-100.

    作者单位: 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

   (编辑:宋  青)

作者: 籍璐,高升,马智亮,杜玺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