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期

CT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笔者对60例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前的CT和食管X线片做了回顾性的研究,以探讨CT在食管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1一般资料60例食管癌患者中55例经病理证实为食管恶性肿瘤,5例经食管X线片确诊为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摄食管X线片、行CT检查。60例中男55例,女5例,食管病变位于上段15例,中段32例,下段13例。...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对60例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前的CT和食管X线片做了回顾性的研究,以探讨CT在食管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食管癌患者中55例经病理证实为食管恶性肿瘤,5例经食管X线片确诊为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摄食管X线片、行CT检查。60例中男55例,女5例,食管病变位于上段15例,中段32例,下段13例。

    1.2 方法 在食管X线片上主要测量病灶的长度、确定肿瘤部位有无溃疡、外侵和肿大淋巴结。在食管CT上测量食管壁厚度、肿块大小、有无外侵及异常肿大淋巴结。

    1.3 判断标准 食管X线片肿瘤外侵的标准为食管外软组织阴影或食管与气管、食管与椎前间明显压迹。CT外侵标准为食管肿块与邻近组织间的脂肪层消失或肿块直接突入周围组织结构。正常食管壁厚度<5 mm,淋巴结直径>1 cm者为异常肿大淋巴结。

    2 结果

    CT清楚地显示出食管壁外周的界面,并能测量出食管壁厚度、肿块最大径及准确的位置,这对于确定照射野的宽度有指导性的意义。有代表性的选择出不同病变直径的CT,设计出机架为0°、120°和240°三野照射的治疗方案,分别输入治疗计划系统,在肿瘤最大径的层面上,找出使靶区剂量在90%以上的最小照射野宽度。随着肿块直径的增加,照射野的宽度也要做相应的增加。

    60例中食管X线片未能发现外侵病例,而CT发现31例外侵,占总例数的52%(31/60)(P<0.01)。肿瘤的外侵率随着肿瘤长度的增加而增高(P<0.05)。当肿瘤的长度>7 cm时,外侵率随长度增加的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

    CT发现有异常淋巴结肿大的35例,占总例数的58%(35/60),而食管X线片无一例发现。淋巴结转移率随着病变长度的增加而升高(P<0.01)。

    随着食管病变的增加,肿块最大径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3 讨论

    以往对食管癌病变长度较明确,而对其侵犯深度的估计非常困难。许多学者做了有关的探讨和研究,尽管国际上对食管癌CT分期的准确性尚有争议,但CT在食管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已得到许多学者的共识。

    食管缺少浆膜,而且引流淋巴异常丰富,因此常导致早期直接浸润。早期食管癌CT表现为局部管壁增厚,一般为偏心、不对称性增厚,进而发展为全周管壁增厚并形成肿块。传统的放疗定位方法是根据食管X线片,以食管为中心,设计6 cm宽的照射野。然而肿瘤的实际宽度不是千篇一律的,本组60例中肿瘤直径1.5~6 cm,若使肿瘤得到有效剂量,就得根据不同肿瘤直径设计不同宽度的照射野,肿瘤直径从1.5 cm增加至3.5 cm时,为使90%的剂量曲线包绕靶区,前野的宽度就要从5.5 cm增至7.0 cm。以食管为中心设野,如遇有肿瘤外侵,尤其是肿块偏心性生长时,往往使部分肿瘤剂量偏低,为复发或局部未控留下隐患。通过食管CT了解食管壁的厚度和肿瘤最大径,从而为设计不同宽度的照射野提供客观依据。

    CT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标准是淋巴结增大,但有报道有癌细胞浸润的淋巴结仍可保持正常大小,而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能是由炎症增生所引起。尽管CT对食管周围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假阴性和假阳性的问题,对于不能手术而行放射治疗的患者,仍然不失为一种探查淋巴结的有效手段。

    食管CT对于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不容忽视的临床价值。食管癌放疗前应尽可能行胸部CT,以明确食管病灶侵犯部位,决定放射治疗的范围。如纵隔淋巴结有转移,应行全纵隔照射。

    放射治疗照射野的宽度,应根据病灶的直径,两旁各放出1.5~2 cm。如无条件做胸部CT,当食管病变长度超过5 cm长时,应适当将照射野放宽1~2 cm。


作者单位:028000 内蒙古通辽,通辽市科尔沁区明仁医院

作者: 郭文斗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