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2期

免疫性疾病肺部CT过滤窗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免疫性疾病肺部早期损害CT过滤窗(filterwindow)的应用及其意义。方法对90例免疫性疾病患者胸部做普通CT平扫和HRCT。比较分析普通CT肺窗、过滤肺窗和HRCT肺窗,了解早期肺部间质的改变。结果90例免疫性疾病的两肺少量小叶间隔增厚,滤过后肺窗显示87例,显著多于普通CT肺窗(可显示76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免疫性疾病肺部早期损害CT过滤窗(filter window)的应用及其意义。方法 对90例免疫性疾病患者胸部做普通CT平扫和HRCT。比较分析普通CT肺窗、过滤肺窗和HRCT肺窗,了解早期肺部间质的改变。结果 90例免疫性疾病的两肺少量小叶间隔增厚,滤过后肺窗显示87例,显著多于普通CT肺窗(可显示76例)和HRCT肺窗(可显示79例)(χ2值分别为4.957和7.860,P<0.05)。滤过后肺窗显示1例有毛玻璃影,显著少于普通CT肺窗和HRCT肺窗显示的8例(χ2=5.731,P<0.05)。结论 HRCT及滤过技术对肺部小叶间隔增厚检出能力高于普通CT,滤过技术对肺部毛玻璃影检出能力略低于普通CT肺窗及HRCT肺窗,两者可以互补,对早期发现肺部损害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免疫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滤过肺窗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特征是血管和结缔组织存在广泛的炎症,其中肺损害影像学早期大多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毛玻璃影,晚期肺间质出现纤维化、蜂窝肺,导致病变不可逆。为避免早期肺间质改变被遗漏,需要选取恰当的检查方法,现将我院收治的90例免疫性疾病患者CT肺部早期表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2006年临床确诊免疫性疾病的患者90例,男3例,女8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68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干燥综合征6例,系统性硬皮病5例,多发性皮肌炎1例。入选时处于疾病活动期,配合间断小剂量使用或不用激素治疗,年龄22~62岁,平均44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24年。所有患者肺部X线、CT检查前均先临床排除有肺部急性感染。临床表现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气急等呼吸道症状(1例伴有少量心包积液感觉有胸闷)。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略粗,无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未见增高。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使用Asteion TSX-021B CT扫描仪,取仰卧位,上举双臂放头上,自肺尖向肺底区1次屏气螺旋扫描,技术参数为120 kV、150 mAs、层厚10 mm。两下肺加扫屏气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摄影(HRCT),层厚2 mm。分别摄取纵隔窗(窗宽300 HU,窗位45 HU)、普通CT肺窗、过滤肺窗和HRCT肺窗,肺窗窗宽、窗位均为1200 HU,和-500 HU。   

    1.3  肺间质纤维化影像学判断标准  观察内容,分别在普通CT肺窗、过滤肺窗及HRCT肺窗观察肺间质改变的相关征象,主要是观察有无少量小叶间隔增厚及毛玻璃影。结果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阅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本组均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双侧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免疫性疾病的胸部CT早期表现主要为两肺少量小叶间隔增厚和毛玻璃样改变。本组90例均有肺少量小叶间隔增厚,毛玻璃样改变8例,见表1。病灶以两下肺外带较多。见图1、图2。

    滤过肺窗显示小叶间隔增厚87例,显著多于普通CT肺窗的76例和HRCT肺窗的79例(χ2值分别为4.957和7.860,P均<0.05),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8,P>0.05)。

    滤过肺窗显示毛玻璃影1例,显著少于普通CT肺窗和HRCT肺窗(均为8例;χ2=5.731,P<0.05)。

    其他表现有少量胸腔积液、少量心包积液、腋下淋巴结肿大、心影增大、胸膜增厚、轻度食管扩张、肺动脉高压。 表1  90例免疫性疾病胸部CT检查结果图1a  常规CT小叶间隔增厚模糊  图1b  HRCT小叶间隔增厚清晰  图2a  常规肺窗两肺毛玻璃影清晰  图2b  过滤肺窗两肺毛玻璃影显示欠清晰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特征是血管和结缔组织存在广泛的炎症,在肺部表现慢性间质性肺炎,早期在影像上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毛玻璃影,晚期肺间质纤维化、蜂窝肺,早期小叶间隔增厚与小叶核心结构的小叶血管影及弥漫性细支气管炎症的树芽征相鉴别,小叶间隔增厚影像表现是不规则线状阴影,小叶血管有规则线状阴影,远端逐渐变细,树芽征是外形不规则,无沿长轴逐渐变细,甚至远端膨大。

    HRCT的扫描技术,是选用薄的层厚和骨算法重建图像的技术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肺内细微结构在常规层厚扫描时容积效应,更清晰显示肺的细微解剖结构。肺小叶是肺的一种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是HRCT图像的基本影像单位,HRCT可以显示肺部细微结构,有小叶间隔、小叶核心结构、小叶实质[1],肺部浸润表现,当浸润小叶间隔、小叶核心结构为主时,表现为网格样小叶间隔的增厚,当浸润小叶实质,表现为毛玻璃样影,所以HRCT及过滤技术可以显示早期肺间质的改变。从本组资料看,HRCT及滤过技术对肺部小叶间隔增厚检出能力高于普通CT,滤过技术对肺部毛玻璃影检出能力略低于普通CT,对早期发现肺部损害有一定价值,在其他影像学表现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腋下淋巴结肿大及轻度胸膜增厚没有差别。

    CT图像后处理,用常规参数进行扫描后摄片,常规肺窗及CT特殊软件滤过处理后的肺窗,照片时要采用适当的窗宽窗位,如果采用过窄窗宽<1000 HU可能影响网状影的观察,如果较宽的窗宽>2000 HU,则可能遗漏较淡的毛玻璃影,毛玻璃样密度影是指CT图像上密度轻度增高,而不掩盖其中的肺血管及支气管影,通过优化调整,在CT图像上能最大限度地显示肺血管及周围纹理的微细结构及轮廓边缘,因此,其优点是可使肺间隔增厚更清楚,但有时窗宽窗位调节不当,局限性毛玻璃影会有遗漏是其不足。

    由于上下肺野的功能不同,病变在影像上有不同的分布。下肺野有最大的通气和灌注,免疫性疾病肺损害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肺纤维化过程的病变,减少了肺的通气,所以影像上看到下肺野的病变较多,表现为两下肺小叶间隔增厚,而上肺野有较高的氧张力和pH值,淋巴流动也少,肺尖则有更多的机械性压力,SLE患者对氧张力和pH值的改变影响不大,所以上肺野损害较少。本组病例两肺间质改变均出现在两下肺外带,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

    在CT扫描时应注意患者呼吸控制,有因喘气产生伪影的层面采用重复扫描,以保证获得全肺的容积资料,避免造成人为的遗漏微小病灶。

【参考文献】
  1 吴华伟,许建荣,程杰军,等.风湿病性肺病的HRCT表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9:402-406.

2 潘纪戌,张国桢,蔡祖龙.胸部CT鉴别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73-192.


作者单位:200071 上海,上海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作者: 王建萍,张闽光,吴利学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