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6期

灌注CT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疾病中的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灌注CT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2月48例临床资料完整,均在发病后6h内就诊的患者行常规头部CT扫描及脑灌注成像,使用CTPerfusion专用软件进行后处理,计算出下列参数图像:脑血流速度(CBF)、脑血容量(CBV)、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造影剂达到......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灌注CT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2月48例临床资料完整,均在发病后6 h内就诊的患者行常规头部CT扫描及脑灌注成像,使用CT Perfusion专用软件进行后处理,计算出下列参数图像:脑血流速度(CBF)、脑血容量(CBV)、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造影剂达到高峰值时间(TP),从而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本组48例均经临床治疗后行CT、MRI复查证实存在脑梗死。结论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无创、便捷、有效的新技术,为其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脑灌注成像 缺血半暗带

    灌注CT成像是在常规CT增强扫描的基础上,结合快速扫描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成像方法。能够反映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及血流灌注情况,提供常规CT所不能获得的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1]。它对临床超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可起到指导意义并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对48例脑梗死患者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研究,探讨其在脑梗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症状典型的病例,均在发病后6 h内就诊。男25例,女23例,年龄33~75岁,平均58.3岁,起病至就诊时间为1~6 h。首发症状:一侧或部分患肢运动障碍16例,偏瘫18例,言语不清,失语及鼻唇沟变浅10例,昏迷不醒,抽搐4例。本组病例均在就诊后立即行常规头部CT扫描及灌注成像。

    1.2  设备  美国GE公司Hispeed CT/I、NX/I,高玛LF9000CT专用高压注射器、ULTRA SAN AW 4.1工作站。

    1.3  层面选择  首先行头颅常规平扫检查,从颅底扫描至顶层厚10 mm,层间距10 mm。然后选取基底节及其相邻层面,其内尽量包含病变的各种成分和至少一条较大的血管以利于参数计算。

    1.4  灌注扫描  经患者前臂肘静脉以4 ml/s的流速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 mg/ml)50 ml,延迟5 s后同时开始连续50 s单层动态扫描,图像按时间顺序以1层/s的速率重建,基本包括增强前期、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静脉窦期等各期图像。

    1.5  图像后处理及参数计算  将重建50幅动态图像传至AW 4.1工作站。使用CT Perfusion专用软件进行后处理,在病变侧及相应对侧部位选取感兴趣区(ROI),快速得到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量,观察毛细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变化,精确计算出下列参数图像:脑血流速度(CBF)、脑血容量(CBV)、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造影剂达到高峰值时间(TP),从而进行量化分析。

    2  结果

    2.1  超早期脑梗死头颅CT平扫表现  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异常征象共19例,占39.6%。其中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2例,脑皮质、基底节密度减低8例,脑室、外侧裂受压2例,脑回增厚、脑沟消失4例,豆状核、丘脑边界不清3例。全部病例经临床治疗后行CT、MRI复查证实存在脑梗死。

    2.2  脑梗死灌注CT成像表现  48例患者灌注CT成像共检出46例,占95.8%。其中病变位于大脑前动脉分布区6例,病变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28例,病变位于大脑后动脉分布区12例。所有患侧病灶均较对侧区时间—密度曲线低,峰后移。MTT、PT延长,病灶中心区CBF、CBV下降,病灶周围CBV正常或上升。

    2.3  超早期脑梗死头颅CT 平扫与灌注CT成像发病率比较  头颅CT平扫其诊断率仅为39.6%,明显低于灌注CT成像发现率(95.8%)。且CT灌注成像特异性为100%,而头颅CT平扫有时出现假阳性结果,根据CT灌注还可帮助区分可恢复组织(半暗带)与不可恢复组织(梗死区)。

    3  讨论

    缺血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如何于发病超早期及时做出明确的诊断,争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缺血性坏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采用螺旋CT并借助特殊软件技术进行脑CT灌注成像,量化证实并图解脑缺血,评估缺血半暗带,可在缺血性脑梗死的超早期内做出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进行尽早的治疗[2]。

    CT灌注成像可通过CBF、CBV、MTT和TP等指标分析了解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组织灌流状况,可早期发现病灶的部位和缺血范围[3]。本组病例研究显示,CBF下降至正常的50%~60% 27例患者发生梗死;CBF下降至正常的70%,52例患者发生梗死。CT灌注的成像可以帮助区分可恢复组织(半暗带)与不可恢复组织(梗死区)。CT灌注成像能真正反映脑缺血范围和半暗带大小,对指导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本组脑梗死患者发病6 h内溶栓,闭塞血管再通率高(92.86%),患者临床结局良好。发病在6~20 h组闭塞血管再通率低(38.89%),患者临床结局良好者少(33.3%)。这些结果说明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越早,脑内缺血病灶和半缺血状态的脑细胞功能恢复越快。CT灌注成像能在术前评价脑组织受损程度和范围,指导临床实施治疗方案。本组病例大部分经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显著,仅2例大脑中动脉痉挛、狭窄患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复查脑CT正常。

    脑CT灌注成像将脑组织形态学与功能学信息相结合,是一种无创、便捷、有效的新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对超早期脑梗死疾病提供了早期的诊断,并为临床尽早进行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它必将成为评价超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法。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多层螺旋CT应用普及,其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Koenig M,Luka B.Perfusion CT of the brain:diagnostic approach for early detection of ischemic stroke.Radiology,1999,209:85-93.

2 Joachim R,Anke F.Hemodynamic assessment of acute stroke using dynamic single-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 imaging.Arch Neurologyogy,2000,57:1161-1166.

3 卢洁,杜祥颖.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初步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30-333.


作者单位:541004 广西桂林,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放疗科)

作者: 张子虹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