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7期

16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颞骨骨折及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60例,年龄8~76岁,平均32岁。其中颞骨骨折30例,经手术证实胆脂瘤型中耳炎30例,双侧同时发病3例,共33耳。使用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对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Helical)扫描,将骨算法薄层序列图像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颞骨骨折及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60例,年龄8~76岁,平均32岁。其中颞骨骨折30例,经手术证实胆脂瘤型中耳炎30例,双侧同时发病3例,共33耳。使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Helical)扫描,将骨算法薄层序列图像送至AW 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结果 60例63耳中所有面神经管均能在CPR图像中全程显示,显示率100%。30例骨折中面神经管迷路段骨折2例,膝状神经节4例,鼓室段12例,乳突段骨折9例,骨折同时累及迷路段和膝状神经节1例,同时累及迷路段和鼓室段2例;33耳胆脂瘤中耳炎中乳突段呈明显骨质破坏缺损14耳,鼓室段骨质破坏缺损16耳,面神经管壁完整3耳。结论 16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能清晰显示面神经管全程,对面神经管骨折及胆脂瘤对面神经管侵犯的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术前对面神经管进行评估,可以明显减少其术后并发面神经管损伤。

【关键词】  面神经管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曲面重建

    面神经管是一条弯曲的管道,其全程不在同一平面内,即使通过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也不能使其显示在同一个层面上,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通过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可以把面神经管全程清晰显示在同一层面上。近几年来通过CPR对面神经管的研究越来越多,国内外均有报道[1,2]。本文主要以颞骨骨折和胆脂瘤型中耳炎两种病例为主,探讨16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5月~2006年3月病例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8~76岁,平均32岁。其中颞骨骨折30例,左耳17例,右耳13例,全有面瘫症状,立即出现面瘫者26例,24 h后出现者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脂瘤型中耳炎30例,双侧同时发病3例,11例有面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患侧面神经麻痹、面瘫。

    1.2  影像学方法  使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Helical)扫描,电压120 kV,电流140~260 mA,螺距(Pitch)1.375,层厚0.625 mm,间距0.625 mm,矩阵512×512,将骨算法薄层序列图像送至AW 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重建矩阵512×512。CPR技术:在放大的轴位图像上连续层面观察面神经管的走行,并把曲线在每一轴位图像上的点取在面神经管的中央,然后选择曲面重建命令Curved,即可得到面神经管的CPR图像。以曲线为中心轴,进行360°旋转,可以观察面神经管各角度管壁情况。

    2  结果

    30例骨折中纵行骨折23例,横行骨折5例,混合骨折2例。面神经管迷路段骨折2例,膝状神经节4例,鼓室段12例,乳突段骨折9例,骨折同时累及迷路段和膝状神经节1例,同时累及迷路段和鼓室段2例。

    30例面神经管均能在CPR图像上显示全程,显示率100%。其影像表现为骨折线止于面神经管7例,穿过面神经管16例,面神经管壁凹陷致狭窄4例,骨块嵌入1例,面神经管断裂2例。

    33耳胆脂瘤中耳炎中乳突段呈明显骨质破坏缺损14耳,鼓室段破坏缺损16耳,面神经管壁完整3耳。影像学表现为中耳乳突腔扩大,充满软组织密度,乳突部及鼓室壁明显破坏。面神经管壁一侧破坏消失16耳,段性骨壁破坏消失14耳,面神经管骨壁完整3耳。

    3  讨论

    面神经管结构细微、复杂[3],全程分三段五部分,包括迷路段、膝状神经节、鼓室段、锥部、乳突段。其内端开口于内听道底部前上缘,向前外上走行至膝状神经节呈膝状急转,这一段为迷路段,是面神经管中最细的一段,然后向外下方,行经水平半规管的下面,紧邻鼓室内侧,与鼓室仅以一薄层骨板相隔,称为鼓室段,因走行接近水平也叫水平段,面神经管至锥隆起后上方转向下走行,略向外偏,穿过乳突止于茎乳孔,为乳突段,因走行接近垂直又叫垂直段。

    颞骨骨折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是累及面神经管的最常见的病变,也是发病率最高的颞骨病变。颞骨骨折主要由颅脑损伤引起,以纵行骨折最常见,其易累及鼓室段和乳突段,面神经受损常为一过性,而横行骨折,岩骨尖骨折及混合骨折一旦累及面神经其症状和后果较为严重,往往是永久性面瘫。中耳炎直接累及面神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炎症通过面神经管缺裂浸润面神经,引起面神经炎,另一种是胆脂瘤直接破坏面神经管侵犯面神经,另外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中容易误伤面神经,据报道初次耳科手术中面神经管受损率达4%~10%,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4]。

    多层螺旋CT与单螺旋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扫描速度显明增快,实现了亚毫秒扫描,而16层螺旋CT还同时实现了亚毫米层厚,能够在重建中实现各向同性,重建出的MPR和CPR图像十分接近横断位图像,因此仅通过一次横断扫描就能得到各方位图像。

    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可直观显示面神经管各段,它是迄今为止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最佳方法,对面神经管外伤、慢性中耳炎以及解剖变异、先天畸形等提供有价值信息。尤其在中耳内耳手术前对面神经管评估,能在选择手术入路方面提供依据,保护面神经,可以有效地防止术中损伤造成医源性面瘫,使耳科医生在术前就能熟悉颞骨内面神经管解剖,有意识地形成立体解剖概念。

    CPR图像虽然能清楚显示面神经管全程,但它改变了原有解剖结构,图像明显失真,一些细微病变可能变形消失;而MPR能够清楚显示颞骨的解剖结构,且空间分辨率高。本组30例颞骨骨折病例中有3例累及鼓室段的单纯线形骨折在CPR图像上显示不清,而MPR图像上显示良好。因此CPR结合MPR诊断面神经管损伤,能明显减少误诊和漏诊。

    总之,16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于诊断面神经管损伤具有明显优势,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可靠依据,促进了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生的沟通。同时对面神经管的全程显示,具有很好的示教作用,能使初学者更直观地掌握解剖基础。

【参考文献】
  1 宁文德,董季平.面神经管的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21-1024.

2 Watanabe Y,Sugai Y,Hosoya T,et al.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using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for the facial nerve canal.Acta Otolaryngol Suppl,2000,542:44-48.

3 张为龙,钟世镇.临床解剖学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3.

4 Aslan A,Goktan C,Okumus M,et al.Morphometrie analysis lf anatomical relationships lf the facial nerve for mastoid surgery.J Laryngol Otol,2001,115:447-449.

(编辑:杨 熠)


作者单位:466000 河南周口,周口市中心医院CT&MR室

作者: 郭勇 温平贵 杜秀琴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