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7期

进行性梗阻性黄疸的CT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CT在诊断梗阻性黄疸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梗阻性黄疸48例,良性梗阻性黄疸29例,恶性梗阻为19例,对其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部位、病因及定性诊断准确性较高。结论CT对梗阻性黄疸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CT在诊断梗阻性黄疸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梗阻性黄疸48例,良性梗阻性黄疸29例,恶性梗阻为19例,对其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部位、病因及定性诊断准确性较高。结论 CT对梗阻性黄疸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梗阻性黄疸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较复杂,早期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CT检查对确定梗阻性黄疸的部位、范围、病因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能较好显示,对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有较大的帮助。笔者收集我院1996~2006年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梗阻性黄疸48例,探讨CT在诊断梗阻性黄疸中的价值,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36~81岁,平均63岁。临床表现有进行性黄疸、上腹疼痛、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消瘦等。病程5~40天,平均20天。全部病例经实验室检查排除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其中肝总管、胆总管结石29例,胰头癌9例,肝癌肝门淋巴结转移3例,胆管癌3例,胆囊癌侵及胆总管2例,壶腹癌3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岛津4800 TC型全身CT扫描机,矩阵340×340。扫描前常规口服2%的泛影葡胺500 ml,扫描前20 min服2/3,扫描时服剩余1/3,以利更好充盈胃和十二指肠。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上由膈顶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层距、层厚均为10 mm。先平扫寻找阻塞部位,感兴趣区5 mm薄层扫描。胆管结石诊断明确者未行增强扫描,其余病例均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需经肘静脉注射60%泛影葡胺或碘必乐50 ml重复扫描1次,层厚5 mm,层距5 mm,层面与平扫相同,常用窗位50~80,窗宽150~200。

    2  结果

    2.1  CT表现

    2.1.1  胆管扩张  其表现为梗阻部位以上的胆道系统不同程度扩张。肝内胆管扩张表现为肝外周至肝门由细变粗,形态一般呈蟹足状、软藤状,上下走行的胆管则呈点状或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肝外胆管扩张表现为肝总管及胆总管走行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胆总管直径>10 cm为胆总管扩张。

    2.1.2  梗阻部位管腔形态改变  胆总管壁厚薄均匀,胆管轻至中度扩张,扩张胆管逐渐变细,均为良性,本组29例胆管结石表现如此。扩张胆总管突然变细、中断,断端管腔形态不规则、胆总管壁增厚15例,梗阻部位见软组织结节影突入管腔,增强后结节影呈中等强化。

    2.1.3  梗阻部位软组织肿块  13例梗阻平面发现有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后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等强化。

    2.1.4  胰管扩张  胰管扩张有10例,表现为胰管及胆总管扩张形成双管征[1],扩张胰管直径一般>7 mm。

    2.1.5  胆囊增大  胆囊增大15例,胆囊横径>4.5 mm为胆囊增大,为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胆总管癌所致。

    2.2  梗阻部位及性质  肝门区梗阻13例,10例为胆管结石,3例为肝癌肝门淋巴结转移。胆总管梗阻35例,其中胆总管结石19例,胰头癌9例,胆总管癌3例,胆囊癌侵及胆总管2例,壶腹癌2例。

    3  讨论

    3.1  梗阻性黄疸的判断  梗阻性黄疸多同时伴有胆管扩张,CT均能显示扩张的胆管,故根据CT检查确定有无胆管扩张,诊断梗阻性黄疸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3.2  梗阻平面的判断  根据扩张胆管周围的解剖结构、部位及范围确定梗阻的平面。Pedrosa[2]提出用扩张胆管的环形影数目来判定梗阻的平面,环形越多梗阻平面越低,笔者认同此看法。肝门段为梗阻的最高部位,无扩张胆管环形影,仅表现为左右肝管扩张,如仅有左或右肝管扩张,临床上黄疸表现不明显;胰上段出现1~2个扩张胆管环形影,表现为肝内胆管和肝总管扩张;胰腺段在肝门和胰头之间出现3~6个环形影,有时伴胰管扩张,如有胆囊增大则梗阻平面在胆总管水平以下,但慢性胆囊炎胆囊可不增大,因此胆囊是否增大对判断梗阻部位不够可靠;壶腹段出现7~8个环形影,于钩突层面还可见环形影,说明梗阻水平应在胰头以下部位,可见全胆道系统扩张,同时有胰管扩张。

    3.3  梗阻原因的判断  引起梗阻性黄疸的原因有结石、肿瘤、炎症及外压性病变,不同原因造成的梗阻性胆管扩张,其CT表现往往各有特点。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中以结石最为多见,本组29例,占本组病例总数的60%。与文献[3]报道基本相符。高密度及混合密度结石敏感性较高,其表现有典型的靶征,胆管扩张不明显,胆管外形规整,自上而下逐渐变细,于最下层面见胆管内结石,无胰管扩张;低密度结石易与肿瘤混淆,这样给CT定性诊断带来困难。对此,笔者采用重点部位5 mm层厚增强扫描,观察病灶部位及周围器官的改变,并结合病史来提高CT的定性诊断,结石所致胆道梗阻多数有胆结石、胆囊炎病史,伴有上腹部疼痛。胆管癌所致肝内胆管扩张表现为中至重度,扩张的胆管突然中断是其特征,中断部位可以发现软组织结节影,管壁呈不规则增厚,增强后结节影及管壁延时强化。胆囊癌于胆囊窝见实质性肿块,与肝实质分界不清,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肝癌肝门淋巴结转移,肝内有实质性病灶,与肝癌表现相同,肝门区有多个淋巴结,部分有融合,增强后淋巴结无强化。胰头癌表现为胰腺局部和弥漫肿大,密度不均匀,外形不规整,胰管扩张,增强扫描肿大胰腺呈不均匀强化。壶腹癌梗阻部位较低,钩突内见胆总管扩张,扩张的胆管外形正常,胆管内无肿块和结石,同时伴胰管扩张,如在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见软组织肿块支持壶腹癌。

    虽然CT在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但还要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4],同时还应结合其他影像检查,相互补充,力求提高CT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66.

2 Pedrosa CS.Computed tomography in obstructive jaundice Ⅰ:The irrei of obstruction.Radiology,1981,139(2):627-629.

3 王彦聚,黄松.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10):615-616.

4 周康荣.腹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20.


作者单位:650011 云南昆明,昆明市中医院影像科

作者: 薛开义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