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7期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介入治疗初探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介入治疗的理论、方法探讨。方法综合2年病例,阐述不同治疗方法,统计疗效。结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应用导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为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道路。【关键词】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放射学介入性治疗效果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介入治疗的理论、方法探讨。方法 综合2年病例,阐述不同治疗方法,统计疗效。结果 通过统计,近两年共11例患者应用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成形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结论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应用导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为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道路。

【关键词】  下肢动脉 狭窄 闭塞 放射学 介入性 治疗效果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所致动脉硬化患者日渐增多,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中大部分是动脉狭窄或栓子脱落堵塞下肢动脉所致。过去,文献报道多见外科血栓切除、全身抗凝、静脉溶栓等方法,且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特别是DSA的更新换代、导管、导丝等介入材料的研发、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治疗重心已逐渐偏向介入治疗即球囊导管扩张+溶栓+支架成形术。我院于2004年9月~2006年12月,对11例下肢动脉狭窄、血栓堵塞所致闭塞患者应用急诊溶栓术结合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下肢动脉狭窄患者7例,男5例,女2例;血栓脱落致腘动脉闭塞3例;膝关节外伤致腘动脉狭窄1例。患者年龄33~84岁,平均52岁。除外伤1例外,均因突发患测肢体剧烈疼痛伴麻木、冰冷、皮肤苍白或发黑入院。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足底震感减退直至消失。病史最短3 h,最长20天。栓塞部位均为股动脉下段至胫前动脉近段。

    1.2  介入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穿刺插管行患肢动脉造影及狭窄程度测量,明确动脉狭窄及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程度。应用CORDIS公司微导管、导丝系统谨慎通过狭窄或闭塞段,退出微导管沿微导丝插入C2导管,撤出微导丝换入交换导丝,撤出C2导管将球囊导管送入狭窄段进行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数次,交换C2导管至狭窄段上方,应用微泵向导管灌注尿激酶(Uk)、中药川芎水制剂、罂粟碱等溶栓及扩血管药,或保留导管患者送至病房持续溶栓,用微泵维持 3天。血管造影血栓完全消失或有出血倾向应立即停止溶栓。对肢体缺血或造影剂刺激引起疼痛者灌注利多卡因止痛。对经溶栓、扩血管治疗后仍有狭窄的患者,可置入支架,对膝部腘动脉狭窄患者应用弹簧支架以解决患肢膝关节活动问题[1]。全部11例患者中,股动脉下段狭窄5例,狭窄程度均大于50%,其中4例采用扩张+溶栓术,1例行扩张+溶栓术+支架成形术;腘动脉狭窄4例狭窄程度均大于50%,其中1例完全闭塞,3例行扩张+溶栓术,1例扩张、溶栓术+支架植入;胫前动脉2例均闭塞,行狭窄段扩张+溶栓术。

    1.3  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SCVIR.2001)经皮腔内动脉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报告标准》。

    2  结果

    11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100%,临床表现好转率100%,血管再通率为81.8%,生命质量明显提高。11例中5例狭窄血管术中立即完全再通,患肢远端动脉搏动恢复,肢体麻木、疼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恢复正常,足底震感与健侧相同。2例术后保留导管继续溶栓3天其中1例血管开放达正常80%,另1例胫前动脉完全闭塞未能再通,但经导管灌注扩血管药+球囊扩张+术后抗凝治疗后侧支循环开放,避免了截肢。2例行支架成形术(其中1例为覆膜弹簧支架,支架安放现已8个月,患肢膝关节活动正常),放置支架后,患肢远端血管立即再通。溶栓过程中出现下肢皮肤淤血点2例,均发生在保留导管溶栓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很快消失,全部11例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无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下肢动脉狭窄率小于50%时,可无肢体缺血症状,但由于血栓的脱落或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管壁光滑程度的下降,血液黏度的增高而继发血栓形成,均可导致狭窄段完全闭塞,此时临床症状突然明显加重,出现严重缺血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产生肢体坏死、截肢的严重后果。传统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并不被大多数患者接受;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及介入器械的飞速发展,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已在临床治疗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Blum等[2]报道1995~1997年治疗319例下肢血管狭窄闭塞患者,PTA比例由1995年的<40%上升至1997年的71%,且并发症明显减少;急诊患者(<24 h)造影诊断明确狭窄原因、部位及程度后,立即确定手术方案尽早手术,能显著提供患肢血管再通率,文献[3]报道应用小剂量溶栓药物持续治疗急性期血管闭塞成功率可达81%;术前行患肢供血血管DSA造影[4]能明确诊断动脉栓塞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又可跟进行介入治疗,能有效地抢救肢体,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

    下肢动脉局限性狭窄、闭塞应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技术已较成熟,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切实可行的治疗道路,已逐渐成为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近些年来Straub Rotarex旋切取栓系统及自体干细胞移植的不断发展及临床应用,更加丰富了血管狭窄病变的治疗方法,已可以治疗部分外科手术无法治疗的血管病变。

 

【参考文献】
  1 单鸿,罗鹏飞,李彦豪.临床介入治疗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Blum U,Voshage G,Lammer J,et al.Endoluminal Stentgrafts for infrarena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N Engl J Med,1997,336:13.

3 赵世华,蒋世良,戴汝平,等.经导管小剂量溶栓治疗动脉闭塞性疾患.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177.

4 任安,刘巍,张雪哲,等.血液透析分流通道机能不全和闭塞的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267.


作者单位:242300 安徽宁国,宁国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作者: 毕素军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