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8期

红外热图及早提示腔隙性脑梗死2例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临床初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给予降压、抗凝、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2天后复查头部CT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该患者曾于2004年5月做远红外热扫描体格检查时(当时身体无不适症状),红外热图所见:额部见局限低温斑,左躯干、左上肢、左下肢偏侧明显低温。提示诊断:脑供血不足。...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热成像 脑梗塞

   1  病历摘要

    例1,男,62岁,2005年9月晨起时自觉左上肢、左下肢无力,活动略受限,即到医院就诊。查体:BP 150/100 mmHg,神清语利,查体合作,颅神经无异常体征,左上肢远端、近端肌力5-级,左下肢远端、近端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深浅感觉正常,小脑征阴性,颈软,克氏征阴性。心、肺、腹无异常体征。头部CT影像学检查(症状出现后6 h以内检查)未见异常影像,血流变学检查阴性。临床初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该患者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7年,血压控制在(140~150)/(95~100)mmHg。糖尿病病史7年,长期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在7.0 mmol/L左右。给予降压、抗凝、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2天后复查头部CT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20 天的对症治疗,左侧肢体肌力恢复正常。

    该患者曾于2004年5月做远红外热扫描体格检查时(当时身体无不适症状),红外热图所见:额部见局限低温斑,左躯干、左上肢、左下肢偏侧明显低温。提示诊断:脑供血不足。检查后未系统治疗,结果18个月后出现上述腔隙性脑梗死症状。

    例2,女,69岁,2007年1月晨起时自觉头晕伴短暂性全身乏力,即到医院就诊。体格检查:BP 140/70 mmHg,神清语利,查体合作,颅神经无异常体征,四肢肌力5级,深浅感觉正常,小脑征阴性,颈软,克氏征阴性。头部CT影像学检查(症状出现后6 h以内检查)未见异常影像。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硬化并右侧颈动脉窦部斑块(0.45 cm×0.25 cm)形成。临床初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既往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病史。给予抗凝、扩血管、降血脂等对症治疗。1天后复查头部CT诊断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7天的对症治疗,头晕、乏力症状消失。

    该患者曾于2006年8月做远红外热扫描体格检查时(当时身体亦无不适症状),红外热图所见:额部见局限低温斑,左躯干、左上肢、左下肢偏侧轻度低温。提示诊断:脑供血不足。检查后未系统治疗,结果5个月后出现上述腔隙性脑梗死症状。

    2  讨论

    远红外对人体血管性疾病的变化有很高的敏感性,早期功能改变阶段可以很直观地以图像形式显示。常见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CT平扫在发病后6~24 h内仅少数病例出现阳性,大部分病例为阴性,24 h后才能显示阳性结果,因此,临床怀疑脑缺血性中风者,需要多次检查才能做出判断。CT灌注成像最早可在出现症状30 min后显示病灶。红外热像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比CT影像学诊断结果至少要提前5~18个月甚或更长时间。它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并赢得宝贵的确诊时间,大大降低了致残率。但因收治病例较少,红外热图在及早提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临床诊断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134001 吉林通化,通化市中心医院热扫描室(△神经内科)

作者: 孙丽萍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