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9期

超声检查中伪像导致误、漏诊的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超声检查。误诊。漏诊伪像是超声波本身的物理特性(方向性、反射与折射、穿透力)、仪器性能和检查操作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非人体自身的真实图像,伪像的产生干扰了超声诊断与分析,甚至误诊、漏诊。临床常见的超声伪像主要有:(1)混响。...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超声检查;影像;误诊;漏诊


    伪像是超声波本身的物理特性(方向性、反射与折射、穿透力)、仪器性能和检查操作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非人体自身的真实图像,伪像的产生干扰了超声诊断与分析,甚至误诊、漏诊。临床常见的超声伪像主要有:(1)混响;(2)声影和后方回声增强;(3)部分容积效应伪像;(4)旁瓣效应伪像;(5)镜面伪像;(6)折射伪像;(7)回声失落伪像等。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声学伪像都是由超声波的传播特性引起的,虽然可以通过改善探头材料和工艺过程,采用新的观测方法和新的信号处理方法,但是一些伪像的出现仍然不可避免。以下笔者就工作中碰到的部分情况总结如下。

    1  声影导致的误诊

    患者入院查体时发现胰腺体部实质内低回声结节1.3 cm×0.8 cm大小,主胰管无扩张,彩色多普勒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显示(图1);嘱患者饮水1000 ml充盈胃腔后复查,该低回声区消失(图2)。

    胰腺前方的胃和十二指肠为含气的空腔脏器,超声束传播中会遇到阻抗差别较大的反射界面,在相等距离内产生多次反射的现象,探头接收到的反射信号会减弱,此时在显示器上显示为弱回声或回声减低,如果该区域正好落在后方的实质脏器上就会给判断带来偏差,造成误诊。当加压使探头与界面间的距离变小或改变声束投射方向和角度(如取卧位或坐位、立位等),多次反射即减弱或消失,在胃肠道中充入水也可以改善多次反射的现象,作为声窗使胰腺便于显示(图3);平卧位时胰腺宜优先检查,这样可以排除或减轻由于胃肠道气体干扰给超声检查带来的不便;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胰腺实质内异常回声而不能准确判断是否伪像时可采取饮水或改变体位的方法进一步观察以排除干扰明确诊断(图4)。

    2  仪器分辨力不同导致的漏诊

    使用两台GE LOGIQ-7型超声诊断仪对一位由于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的患者检查,其中一台装有组织谐波和斑点噪音抑制等图像处理软件,工作中未安装图像处理软件的超声仪仅发现患者肝右后叶一处等至稍高回声结节1.8 cm×2.3 cm略凸出肝脏表面(图5);更换安装有图像处理软件的超声仪检查时,在肝脏相同区域另发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等至稍高回声结节且有声晕(图6)。

    由于超声设备和操作者的因素,肝脏疾患的漏诊并不鲜见。超声探头纵向分辨力低下使得图像模糊颗粒粗大、横向结构粘连[1];单纯应用电路控制使图像分辨效果不佳。目前超声成像设备中的部分电路功能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这样可对一些由于超声波传播引起的伪像(散射、折射、容积效应)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超声设备由于制造商不同,生产工艺也略有差异,除探头外,电路动态范围、去干扰、降噪控制等技术也影响检查者对图像信息的分辨能力。人眼对灰阶的识别能力一般只有10级左右,同一点的2个不同频率回波强度的差别人眼不能分辨,而人眼理解的彩阶度较灰阶度大20000倍以上[2],所以适时使用伪彩、调节恰当的扫查深度、聚焦、增益对于检查者判读图像的能力和识别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图7、图8)。

    3  部分容积效应导致的误诊

    肠道气体影像重叠进胆囊腔内,误诊为胆囊结石,有时可见后方声影,但改变体位不移动(图9、图10)。

    部分容积效应是声像图上表现为一定厚度范围内体层容积中回声信息在厚度方面的叠加,扫查声束越宽则图像叠加越严重[3]。在胆囊疾患的诊断中关键是耐心细致,对于部分容积效应产生的伪像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分辨能力,这对于初学者尤为重要。笔者采取改变体位加背部叩击的方法鉴别是否是伪像,或改用高频探头的中低频率辅助扫查,还可以采取局部放大,能够鉴别和发现其他细小的病变,如胆囊息肉;此外,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是指导影像诊断的有益补充。

    4  产生误诊的多普勒伪像

    (1)无血流的部位出现彩色信号(图11)。睾丸鞘膜腔积液的患者在使用彩色多普勒探查睾丸内血流时会在积液区域出现彩色信号,如对此伪像没有足够的认识会误诊鞘膜腔出现了血流,此时使用频谱多普勒不能检测到有意义的频谱。这种伪像见于微浊的液体,如睾丸鞘膜腔积液和胃潴留液中。其产生的原因是彩色滤波设置过低或多普勒增益过高,在工作中注意适当调整滤波和增益就可以改善或减轻。(2)彩色多普勒闪烁伪像(图12)。这种伪像主要出现在表面呈颗粒状并接近钙化的强回声结构周围[4],闪烁伪像易将钙化或结石误诊为实性占位病变。在实际工作中消除此类伪像相当困难,所以只能用频谱多普勒加以鉴别,产生伪像时检测不到有意义血流频谱。(3)彩色多普勒镜面伪像(图13、图14)。实践中此种伪像比较常见,其产生条件与声像图镜面伪像产生条件相似,多是由于入射声束与血流夹角过大或近乎垂直时发生。频谱多普勒取样角度一般小于60°[5],即使这样,这种伪像往往不能完全消除。产生伪像时取样线角度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或减小可以改善频谱镜面伪像。

    事实上许多伪像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相互渗透而错综复杂的,超声伪像是声波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的客观真实结果,临床超声工作者必须了解声波在人体内传播与相互作用的物理规律及成像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识别声像图中伪像的种种表现,去伪存真,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误诊、漏诊。

    (本文图片见附页3)

【参考文献】
  1 程琤.对超声伪像的重新认识及其控制.临床与护理工程,2005,20(4):66-67.

2 毕素栋,毕可友,焦平华,等.灰阶超声与彩阶超声图像特征的对比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10(7):45-46.

3 仇惠.超声诊断声像图中产生伪像的物理因素分析.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1):63.

4 张玉良.彩色多普勒闪烁伪像临床表现及机理.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8):615.

5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793.


作者单位:264000 山东烟台,烟台市毓璜顶医院影像中心超声科

作者: 门雁鸣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