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3期

多层螺旋CT体部伽玛刀定位扫描技术的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体部伽玛刀对比剂2005年4月~2007年9月,我院收治90例胸部、75例腹部伽玛刀定位增加扫描,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2005年4月~2007年9月进行90例胸部,75例腹部伽玛刀定位增加扫描病例,其中胸部:男66例,女24例,平均58岁。2定位前准备将定位治疗床固定......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部 伽玛刀 对比剂

    2005年4月~2007年9月,我院收治90例胸部、75例腹部伽玛刀定位增加扫描,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4月~2007年9月进行90例胸部,75例腹部伽玛刀定位增加扫描病例,其中胸部:男66例,女24例,平均58岁;腹部:男45例,女30例,年龄20~84岁,平均70.5岁。

    1.2  定位前准备  将定位治疗床固定于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plus多层螺旋机(4层)扫描床上,患者采用头先进,仰卧于定位床上,真空成形袋置于人体与定位床之间,病灶范围置于三维坐标定位框架内,记录下体标记点,确定体位后,MCT/plus自动高压注射器处于待机状态。

    1.3  定位扫描方法  扫描方法:轴位方式扫描,5×4i(即一次曝光完成4幅5 mm层厚的扫描),120 kV,200~250 mA,0.6 s/转(扫描时间),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为1.3 s,扫描视野,显示视野(DFOV)均为最大(50 cm),患者在平静呼吸下曝光扫描,先进行胸部或腹部正位定位片的扫描,然后根据定位片确定具体扫描范围,一般为包括肿瘤边缘至少20 cm正常组织,扫描层数为20~36层。

    所用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的造影剂欧乃派克300 mg/ml比剂根据患者体重而定为1.2 ml/kg,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注射流量1~2.5 ml/s,平均为1.5 ml/s,经前臂外周静脉注射。胸部扫描的对比剂需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加入生理盐水是对比剂总量的1/4。

    开始扫描的时机(即延时时间,开始注射对比剂时开始计时的时间)为35~45 s,曝光时间为3.0 s(20层)~5.4 s(36层),时间间隔为5.2 s(20层)~10.4 s(36层)。所以从开始曝光至扫描结束共需8.2 s(20层)~15.8 s(36层)。

    1.4  CT定位图像处理  将CT扫描所得图像照在一张或几张格式为单幅图像不放大,或将图像直接传输至治疗工作站中,输入定位标志,勾画出病灶的体表轮廓。

    2  结果

    90例胸部,75例腹部伽玛刀定位增强CT扫描的图像均能清晰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标识点清楚显示,定位图像得到影像科医师和伽玛刀治疗医师的共同认可。

    3  讨论

    3.1  扫描方式的选择  多层螺旋CT由于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降低了对比剂用量,数据采集量大等显著优点,使得胸部、腹部增强扫描的效果极大地提高,我们采用5 mm层厚,4i成像方式,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CT定位图像。

    3.2  患者的体位选择方法  患者的体位选择根据病灶的具体情况和伽玛刀医师商定,我们均采取仰卧位,原则上要使病灶中心距上体表的距离<15 cm,这样在γ刀治疗时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患者摆位时,对CT床的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使床面高度接近床高的下极限,保证滑板的“N”形标志杆及识别杆在扫描范围内,因为这些标志(扫描时产生5个标识点,其中上面3个,下面2个)将被记录在CT图像中并在制定治疗计划中用来精确标准图像方位,确定靶区位置。CT扫描视野,DFOV选用50 cm是为了将标识点包括在内。

    3.3  曝光的患者需自主呼吸  在CT定位扫描的曝光过程中要求患者自由呼吸,因为γ刀治疗的患者也是在自由呼吸下进行;在对胸腹部肿瘤进行γ刀治疗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不能根本上克服呼吸运动对靶区定位精度的影响,为了尽可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需要患者在做CT定位的状态与治疗保持一致[1]。

    3.4  对比剂的用量注射流量及延长时间  由于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部位的扫描,所以我们认为对比剂的用量为1.2 ml/kg时,就能够满足诊断的要求[2,3]。

    CT增强的效果除了对比剂的用量以外,还取决于注射流量、扫描延长时间等因素,注射流量主要影响峰值时间[2],对比剂的注入方法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注射流量为1.5~2 ml/s,病灶强化明显。在实际工作中注射流量也需要因人而异,对于年龄较大或血管硬化,弹性差的患者,注射流量略为放慢一些降为0.8~1.2 ml/s,以免注射时对比剂发生渗漏。

    注射对比剂后扫描首次延长时间,选择了35~ 45 s,因采用的是5×4i,0.6 s转扫描方式,两次曝光时间间隔为5.2 s(20层)~10.4 s(36层),所以从开始曝光至扫描结束共需8.2 s(20层)~15.8 s(36层)。对于原发性肝癌要以动脉期为主,延长时间要短一些,我们选择了35 s,而转移性肝癌要以门静脉期为主,延长时间要长一些,选择了45 s,病灶均强化明显。

    3.5  胸部增强对比剂的稀释  胸部定位扫描,为了避免对比剂的图像中产生伪影,影响定位效果,注射流量在2 ml/s以上时对采用对比剂稀释法加以解决[4],本组方法是在对比剂中加入生理盐水稀释的量是对比剂总量的1/4,即消除了对比剂产生的伪影,因此病灶强化也很明显。

【参考文献】
  1 孙存杰,李刚,胡伟,等.多层螺旋CT体部γ刀定位扫描技术研究.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4,13(4):51-54.

2 郭介民,申光武.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16(2):166-167.

3 申光武,徐山淡.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92-95.

4 刘均喜,沈树斌,张子曙.肺循环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5):477-479.


作者单位:410006 湖南长沙,武警湖南总队医院放射科CT室

作者: 郭介民 申光武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