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4期

普通X线检查在糖尿病足诊治中的价值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X线表现,研究X线检查在糖尿病足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我院1995年7月~2007年8月治疗的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足部X线平片检查确诊的糖尿病足患者41例,对其临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足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41例。关节旁皮质骨缺损26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X线表现,研究X线检查在糖尿病足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我院1995年7月~2007年8月治疗的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足部X线平片检查确诊的糖尿病足患者41例,对其临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足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41例;关节旁皮质骨缺损26例;骨端骨质吸收破坏22例;骨干萎缩21例;骨性关节炎13例;夏科关节4例;软组织改变100%,动脉钙化约占87.8%。结论 X线平片检查简便、经济,可提供理想的糖尿病足骨质损害征象,能基本反映其病理改变,是指导糖尿病足诊疗的有效影像学方法之一。

【关键词】  糖尿病足 X线表现 骨关节改变

    糖尿病患者在疾病中、晚期易并发骨关节改变,称为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其中足部骨关节及软组织坏死与感染发生率最高,尤多见于久病老年患者,称为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是糖尿病最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该病因为足溃疡久治不愈致严重感染、坏疽,最后只能截肢以保全患者生命,因此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治十分重要[1]。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1995年7月~2007年8月治疗的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足X线平片检查确诊的糖尿病足患者41例,对其临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研究X线检查在糖尿病足诊治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双足X线平片确诊为糖尿病足,均定期拍摄患足正斜位X线平片,其中有9例拍摄有跟骨轴位片,对其临床X线资料进行分析。男24例,女17例,年龄27~78岁,平均54岁;糖尿病病程4~23年,平均8.9年;尿糖(++)~(++++),血糖控制不理想,在12.3~18.4 mmol/L。

    1.2  方法  单足病变29例,双足病变12例;均有不同程度下肢麻木、长袜状感觉触觉减退或消失,无痛性肿胀;40例足背动脉搏动减弱,6例搏动消失,3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溃疡及坏疽;伴糖尿病性肾病9例,伴高血压病5例,伴冠心病5例,伴视网膜病变4 例;8例内科治疗无效,转外科截肢2例。

    2  结果

    本文41例糖尿病足患者足部X线平片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足部骨关节改变。足部X线表现呈现以下几种。

    2.1  骨质疏松  41例患者足跖趾骨均有程度不等的、弥漫的或局部的骨密度减低,皮质变薄,骨髓质中骨小梁变细,数目减少等骨质疏松改变。

    2.2  关节旁皮质骨缺损  骨缺损边缘锐利,直径大小约1~4 mm,好发于趾骨或跖骨头,尤其是母趾,可发展为骨端、关节边缘性骨质溶解吸收,本组26例出现母趾的跖趾关节旁皮质骨缺损,占63.4%(26/41)。

    2.3  骨端骨质吸收破坏  13例跖趾、趾趾关节面旁出现程度不等的骨质破坏区,骨小梁模糊、消失,关节面仍保持基本形态呈图钉状改变,其中有10例扩展到关节下骨质,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9例远节一个或多个趾骨远端骨质吸收破坏呈不规则锯齿状,骨端最后成圆锥状,密度增高似铅笔尖状改变,其中有1例形成假关节,1例有死骨出现。

    2.4  骨干萎缩  21例患者有较明显的趾骨骨干萎缩,以近节趾骨最明显,其中6例趾骨骨干缩细至3~4 mm。

    2.5  骨性关节炎  13例患者有一个或多个趾趾或跖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骨赘形成。

    2.6  夏科关节  本组有4例,累及右侧跗、跖、趾关节各1例,出现Ⅱ趾骨基底或母趾端骨碎裂改变;同时累及踝、膝关节1例,X线表现为关节面骨质不规则碎裂,相邻骨结构密度增高,有关节半脱位,关节囊肿胀。

    2.7  软组织改变  100%(41/41)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溃疡伴感染坏疽,有产气性细菌感染者皮下软组织内可见低密度透气征象,占34.2%(14/41),干性坏疽表现为软组织变薄且密度增高,占19.5%(8/41)。动脉钙化约占87.8%(36/41),常见于足、踝和腕部,出现于足背动脉及分支者占87.8%(36/41),胫后动脉占87.8%(36/41),足背静脉可见钙化征象占24.3%(10/41),2例出现跖趾间双轨状血管钙化,X线片可见沿血管壁纤细致密钙化影。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所致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足跗、跖、趾骨韧带附着处及关节边缘骨皮质破坏,在糖尿病性骨关节病中发病率最高,占91.9%,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致残的最主要因素[1] 。本组41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糖尿病足好发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27~78岁,平均54岁)、病史反复发作(病程4~23年,平均8.9年)及血糖、病情控制不好者[尿糖(++)~(++++),血糖12.3~18.4 mmol/L],与以往研究报道相符[2],尤其是病程5年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诊疗措施,防治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血钙、磷呈负平衡而致骨质疏松;同时并发有神经血管性病变与感染并存,而致骨坏疽[3]。其X线表现特点为:足部跗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边缘及骨的韧带附着处有骨质破坏,但无骨质增生及骨膜反应;足部软组织感染可非常严重,但足部骨质却无明显的失用性脱钙;足部可呈多发性化脓性骨关节炎,但骨性关节面大部分完整,关节间隙也无明显的狭窄;可有足背动脉、弓状动脉、跖骨间动脉钙化表现。其中动脉壁的钙化具有诊断价值,病理切片证实,凡是足动脉钙化区域都有骨坏死。此外,虽然目前X线平片作为一种经济、方便的普查方法,可提供理想的糖尿病足骨质损害征象,是指导糖尿病足诊治的首选影像学方法[4],但敏感性不高为其缺点。因X线平片虽然可显示糖尿病足骨及关节的破坏程度,抑或骨髓感染,但通常已经到了较严重的阶段,以至用截肢才能解决问题[3]。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故不能轻视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5]。目前影像学检查中,以MRI(核磁共振)敏感性最高,应用MRI可提高软组织分辨率,显示较好的足部神经血管病变征象,指出X线平片难以显示的早期骨髓水肿。因此临床怀疑有糖尿病足损害,诊断困难时,在平片的基础上应及时行MRI和(或)CT检查,对及早诊治糖尿病足亦非常重要[4]。

【参考文献】
  1 Lipsky BA, Berendt AR, Deery HG,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infections. Plast Reconstr Surg,2006,117(7 Suppl):212S-238S.

2 Martín Borge V, Herranz de la Morena L, Castro Dufourny I, et al. Diabetic foot and risk factors. An Med Interna,2007,24(6):263-266.

3 Papanas N, Maltezos E. The diabetic foot: established and emerging treatments. Acta Clin Belg,2007, 62(4):230-238.

4 Chantelau E, Poll LW. Evaluation of the diabetic charcot foot by MR imaging or plain radiography-an observational study.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6,114(8):428-431.

5 Diamant AL, Babey SH, Hastert TA, et al.Diabetes: the growing epidemic. Policy Brief UCLA Cent Health Policy Res,2007,9:1-12.


作者单位:422000 湖南邵阳,邵阳医专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作者: 张翠娥 刘 庆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