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7期

胃底憩室的X线诊断(附16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胃底憩室X线诊断胃底憩室较少见,我科近五年来通过钡餐检查发现16例,现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0~70岁,平均52岁,临床上15例有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嗳气,查体示上腹部压痛,1例为查体时发现。2结果16例患者中,7例位于胃底后壁......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胃底憩室 X线诊断

 胃底憩室较少见,我科近五年来通过钡餐检查发现16例,现结合临床及 X线表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0~70岁,平均52岁,临床上15例有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嗳气,查体示上腹部压痛,1例为查体时发现。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正常。

    1.2  结果  16例患者中,7例位于胃底后壁,9例位于贲门与胃底交界处,均有程度不一的胃炎改变,2例表现为向腔外丘状突出,内可见胃黏膜,14例颈部狭细,大者约3 cm×4 cm,小者约0.5 cm×1cm,其中1例合并胃体部良性溃疡,3例与十二指肠及空肠憩室并存。16例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证实。

    2  讨论

  胃底憩室较少见,一般可分为牵引性憩室及内压性憩室两种,牵引性憩室较少见,多因自身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改变或肿瘤等粘连形成,可呈幕状突出,开口较宽,可有胃底黏膜进入,本组2例;内压性憩室多为胃壁的局限性薄弱,即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缺损,加之胃内压增高,使黏膜及黏膜下层肌肉间呈囊袋状向腔外疝出而形成,其憩室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及浆膜层组成,其中缺乏肌层或有薄弱肌层存在,胃底内压性憩室多具有幕状的颈部,由于有颈窄腔大的特点,所以当有食物进入后不易排出时,易并发憩室本身炎症、溃疡及结石等,甚至有出血、穿孔等,所以其本身很少有单独临床症状出现,本组有14例属于内压性憩室。X线钡餐是诊断本病可靠的方法,安全、简便、无痛苦。服钡剂后要多方位转换体位,将憩室于切线位上显示,呈向腔外突出的丘状、半丘状或狭颈样充盈影,边缘光滑锐利,无动力改变,内可见胃黏膜,憩室大小不一,小者如豌豆,大者如核桃。胃底憩室于立位时通常明显变小,个别可消失,但卧位或头低足高位易于显示其清晰轮廓,本组有9例。有的钡剂随体位变化而排出,如排出困难时,可引起临床症状。本病需与良性溃疡及胃癌鉴别,结合其病史及X线表现鉴别不难。


作者单位:山东招远,招远市人民医院

作者: 戴洪金,吕翠霞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