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3期

急性颅脑损伤的MSCT诊断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的MSCT征象,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354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例的MSCT征象,其中头皮损伤284例,骨折168例,脑膜损伤365例(硬膜外血肿83例,硬膜下血肿7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7例,硬膜下积液6例),脑损伤285例(脑内血肿68例,脑挫裂伤176例,外伤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的MSCT征象,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354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例的MSCT征象,其中头皮损伤284例,骨折168例,脑膜损伤365例(硬膜外血肿83例,硬膜下血肿7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7例,硬膜下积液6例),脑损伤285例(脑内血肿68例,脑挫裂伤176例,外伤性脑梗死38例,弥漫性脑轴索损伤3例)。结果 急性颅脑外伤MSCT表现各有特征,MSCT诊断准确率较高,本组CT显示头皮损伤284例,骨折168例,脑膜损伤365例,脑损伤282例,2例弥漫性脑轴索损伤和1例脑挫裂伤漏诊,而MRI对此显示清楚。结论 MSCT作为急性颅脑损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方便快捷,敏感性高,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计划的制订提供准确依据,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对CT检查阴性而有明显神经损伤症状或CT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时宜行MRI检查。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诊断

急性颅脑外伤最常见由交通、工矿等事故、自然灾害、火器伤、爆炸、坠落、跌倒以及锐器、钝器对头部造成损伤。近年来,随着交通和城市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交通和工伤事故明显增多,颅脑外伤非常常见。及时和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计划的制订提供准确依据,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传统的X线检查对颅骨骨折的显示令人满意,但不能对颅内损伤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CT的问世,特别是近年来MSCT的出现,因其具有方便、快捷、敏感性高的特点,使急性颅脑外伤的诊断速度和确诊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已经成为广大学者公认的急性颅脑损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并做了大量报道[1~4]。本文对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354例资料完整的急性颅脑损伤病例的MS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男298例,女56例;年龄2个月~71岁,平均32.3岁;致伤原因中,车祸伤307例(86.7%),工伤事故34例(9.6%),被他人打伤11例(3.1%),自发性摔伤2例(0.6%);首次检查时间15 min~3 h,平均为1.34 h,部分病例进行了复查。临床主要表现为头

    痛279例(78.8%),头晕279例(40.4%),恶心、呕吐73例(20.6%),其他还有肢体活动障碍、失语、抽搐等。

    1.2  方法  全部病例扫描使用GE light ultra 8层全身螺旋CT机,常规行横断位扫描,层厚5 mm,螺距1∶1,全部扫描结束后重建至1.25 mm层厚,0.6 mm间隔,并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三维重建,本组病例未进行增强扫描。

    1.3  MSCT表现

    1.3.1  头皮损伤  284例,其中浅筋膜血肿78例,CT表现为头皮局限性、丘状密度增高影;帽状腱膜下血肿190例,CT表现为头皮下新月形弥漫性密度增高影,跨越颅缝;骨膜下血肿1例,CT表现为头皮下新月形较局限密度增高影,不跨越颅缝;皮下积气13例,表现为多发点状、片状密度极低影;皮下异物2例,CT表现为多发或单发密度极高影。

    1.3.2  颅骨骨折  168例,其直接征象为骨折线,其中线形骨折91例,CT表现为颅骨骨皮质线样中断,骨折端无移位,未见明显碎骨片;粉碎性骨折53例,CT可见颅骨多条骨折线及碎骨片;凹陷性骨折17例,CT表现为颅骨局限性向颅内凹陷,本组最深达1.7 cm;颅缝分离5例(成人1例,小儿4例),CT表现为一侧骨缝明显增宽,且两侧明显不对称,相差均在1.5 mm以上。颅骨骨折间接征象为颅腔周围气窦积血31例,CT表现为窦腔内有高密度影充填,并可见气液平面;颅内积气27例,CT表现为颅内多发气体密度影。

    1.3.3  脑膜损伤  365例,其中硬膜外血肿83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状、梭形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滑,内缘弧度与脑表面弧度相反,一般不跨越颅缝,个别跨越颅缝者,形如双梭形,占位效应轻微;急性硬膜下血肿79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带状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滑,内缘弧度与脑表面弧度一致,常跨越颅缝,占位效应相对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203例,其中137例局限于一个脑池/裂内,66例范围较广,有多个脑池/裂受累,CT表现为脑池/裂、沟内线状和窄带状高密度影。

    1.3.4  脑损伤  282例,其中脑挫裂伤178例,CT表现为脑内高、低混杂密度区,边界模糊,有一定的占位效应,血肿的直径小于1 cm,1例漏诊;脑内血肿68例,CT表现为脑内圆形、不规则形高密度影,边界较清,直径在2 cm以上,周围有一圈低密度影环绕,为水肿带,有一定的占位效应,有7例破入脑室系统,CT表现为脑室内高密度影,有2例呈铸型改变;外伤性脑梗死38例,CT表现为脑内单个或多个点片状密度减低区,边界模糊;弥漫性脑轴索损伤1例,表现为脑内白质密度弥漫性减低,脑沟、池狭窄、闭塞,脑室系统受压变小,根据临床及有关标准[1]诊断,2例系弥漫性脑轴索损伤漏诊。

    本组颅脑损伤中,有31例合并其他两或两个以上部位损伤,具体统计如下:眼眶骨折7例,眼球损伤1例,副鼻窦壁骨折9例,颧弓骨折5例,肋骨骨折2例,肺挫裂伤2例(1例伴血气胸),骨盆骨折4例,脾破裂1例,上、下肢骨折各1例。

    2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已成为急诊影像检查的主要病种,由于急性颅脑损伤是急上加急的急诊,其诊断需要迅速、准确、客观;而此时的诊断往往是由低年资的医生在短时间内来完成,这时的工作最可能造成临床不满意,与患者家属产生纠纷,司法、交通部门不信任,甚至惹上医疗官司。因此复习、总结急性颅脑损伤的CT诊断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颅脑损伤分类法较多,根据病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损伤,本文病例仅限于急性颅脑损伤;根据部位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颅内损伤、血管神经损伤、多发性复合伤;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2]。

    头皮损伤主要包括浅筋膜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2],还有头皮裂伤、皮下积气、皮下异物等。本文表明,头皮损伤的发生率很高(80.2%),且以帽状腱膜下血肿为主(190例,占头皮损伤的66.9%)。颅骨损伤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2],直接征象有骨折线和颅缝分离;间接征象有气窦积液和颅内积气。本组骨折发生率为47.5%,以线状骨折为主,粉碎性骨折次之,颅骨骨折常合并气窦积液和颅内积气。颅内损伤包括脑膜损伤和脑损伤[2]。脑损伤主要包括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脑室积血、外伤性脑梗死、弥漫性轴索损伤、迟发性脑损伤等,本文就急性颅脑损伤统计,以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为主。各种颅脑损伤,CT表现典型者[2,3]诊断不难,在CT诊断时应仔细,要多方位、多平面观察,避免发现一处损伤后而遗漏其他损伤,因通过本组病例结合有关报道,急性颅脑损伤多为复合性损伤。表现不典型者应注意鉴别,(1)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一般范围小,不跨越颅缝,边缘光滑,呈梭形或双凸形,内缘弧度与脑表面弧度相反,多合并骨折,一般不合并脑挫裂伤,占位效应较轻,多位于外力作用点的同侧;硬膜下血肿一般范围大,常跨越颅缝,边缘波浪状,呈新月形,内缘弧度与脑表面弧度一致,多合并脑挫裂伤,一般不合并骨折,占位效应明显,位于外力作用点的同侧或对侧。(2) 脑内血肿与颅骨内板相贴时应与凸度较大的硬膜外血肿鉴别:前者边缘不甚规整,周边常有水肿,与颅骨内板呈锐角相交,并且与颅骨紧贴段的长度小于血肿最宽径;后者边缘光滑,周边常无水肿带,与颅骨内板相交成钝角,且以最宽径与颅骨相贴。(3) 脑挫裂伤与出血性脑梗死:二者影像表现相似,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脑挫裂伤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立即发生,出血点多且分散,多在外力作用点的同侧或对冲部位;出血性脑梗死多无外伤史,按一定的血供分布区分布,出血点多在梗死区边缘[2,3]。

    值得一提的是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应特别留意,不然易致漏诊。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基本一致,即是在外力作用下颅脑产生旋转和(或)角加速度运动过程中,使脑组织内部发生剪力作用,造成的轴索和小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裂、池受压变小,脑实质出血灶,单发或多发,直径一般小于2 cm,不构成血肿,无明显占位效应,常合并脑膜损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对本组病例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交通事故是其致伤的主要原因。部分文献[4]统计MRI对其检出率较CT高,其诊断标准为上述部位梯度回波条件下T1加权像为点状或小灶性高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本组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漏诊,而MRI显示清楚,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此病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是CT密度分辨率较MRI差之故。

    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各有优缺点。传统X线平片对颅骨骨折多能诊断,且价廉,但不易显示颅底骨折及骨折并发的颅内损伤;常规CT不仅可显示X线平片容易见到的骨折,而且还能显示X线不易显示的颅底骨折及骨折并发的颅内损伤,但显示骨折线不如X线片直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弥补了上述常规CT的缺点,不仅很容易显示包括颅底在内的各种骨折,且和平片一样直观,通过多平面的图像观察对颅内损伤的显示亦较常规CT更为清楚,而且快捷、方便,是颅内损伤的最佳检查技术,但尚不能完全去除骨伪影的影响,尤其是颅底骨伪影影响更为严重,本组CT漏诊的1例脑挫裂伤即发生在颅底。目前在影像学上另一较新的检查技术(MRI)完全不受骨伪影的影响,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其诊断价值不如CT高,尤其是基层医院,拥有的多为低场磁共振。文献报道[5]在下列情况下有特殊意义,即在显示较小脑挫伤,特别是颅后窝、脑干等脑底部的微小损伤病灶比CT敏感,故在CT阴性而有神经损害或临床表现与CT表现不成比例的患者宜行MRI检查。

【参考文献】
  1 庄伯秦,林清池,杨天和,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特征.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265-267.

2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38-152.

3 吴恩惠.颅脑CT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2-131.

4 李连忠,戴建平,赵斌.颅脑MRI诊断和鉴别诊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5.

5 张应斗,马跃宇,刘洁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2):144-145.


作者单位:221600 江苏,沛县人民医院CT-MR室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