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8期

16层螺旋CT在甲状腺肿瘤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甲状腺的多层螺旋CT资料,将CT影像学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3例甲状腺肿瘤中,甲状腺腺瘤1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甲状腺的多层螺旋CT资料,将CT影像学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3例甲状腺肿瘤中,甲状腺腺瘤1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甲状腺癌2例。甲状腺良性肿瘤边界光整,可囊变,可有块状钙化,强化均匀。甲状腺恶性肿瘤边界不规则,可有点状钙化,强化不匀,易侵犯周围器官并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 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肿瘤是颈部最常见的肿瘤,术前对于其良、恶性的鉴别具有一定的难度。随着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发展,其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得到了肯定。我们回顾了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23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得出甲状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甲状腺肿瘤,男7例,女16例。年龄36~67岁,平均52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 多层螺旋CT扫描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包括全部甲状腺。扫描时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中央,头后仰,双肩尽量下垂,充分暴露颈部,扫描过程中嘱患者不要说话及吞咽。螺旋扫描层厚5 mm,间距5 mm;1.25 mm重建图像。所用对比剂为碘海醇(300 mgI/ml),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3 ml/s,于注射开始后20~25 s及45~50 s分别进行扫描。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分析,对甲状腺肿瘤的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大小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及颈部淋巴结情况进行观察。

  2 结果

  23例甲状腺肿瘤中,甲状腺腺瘤1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甲状腺癌2例。18例甲状腺腺瘤CT平扫表现为甲状腺内低密度肿块,病灶直径约1~6 cm。5例病灶较大,压迫邻近气管,导致气管变形。所有腺瘤边界清晰,尤其在增强后,可更清楚显示病灶边界,与周围组织器官分界清楚。18例甲状腺腺瘤甲状腺本身的包膜完整。6例腺瘤发生囊变,增强后囊变区内无强化,囊变区周围见完整的强化环。12例腺瘤病灶呈实质性肿块,其中2例早期出现岛状强化,延迟后16例病灶均为块状,3例钙化为块状。本组18例腺瘤患者均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有3例患者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多发病灶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其内密度不均匀减低,伴腺内更低密度结节,强化扫描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表现为边界不清,边缘不整,密度不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分界不清。2例甲状腺恶性肿瘤均为甲状腺癌,CT平扫均表现为甲状腺内低密度肿块,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平均直径约2.4 cm。2例病灶边缘呈“蟹足状”改变,增强后病灶呈不规则强化,延迟后病灶密度不均。2例甲状腺癌中有1例病灶内出现点状钙化,病灶突破甲状腺包膜,形成包膜中断。周围结构未见受侵,但均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3 讨论

  3.1 肿瘤的边界 甲状腺肿瘤良性鉴别最重要的螺旋CT征象是病灶的边界是否规则、有无中断。有文献报道,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时,观察重点应是肿瘤与甲状腺外结构的分界情况,而非甲状腺肿瘤的本身的边界情况。但也有文献认为甲状腺肿瘤的边界鉴别肿瘤良性的重要指标[1~2]。笔者认为病灶的边界仍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关键,螺旋CT多平面重建结合增强扫描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边界。当肿瘤边界不规则中断呈“蟹足状”改变时应考虑恶性,其病理学基础为肿瘤穿透包膜向周围甲状腺组织浸润破坏。本组2例甲状腺恶性肿瘤中增强后均有边界呈“蟹足状”改变。18例甲状腺腺瘤均显示肿瘤边界完整规则,与文献报道的肿瘤边界完整规则是甲状腺良性肿瘤的判断标准相一致。

  3.2 肿瘤内的钙化 螺旋CT平扫即能发现甲状腺肿瘤内的钙化灶。钙化对于甲状腺肿瘤良性鉴别的价值一直存在争议。苏丹柯等[1]认为肿瘤的良、恶性与病灶内的钙化无关。罗德红等[2]则认为甲状腺肿瘤内出现细颗粒状钙化应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转移的特征性表现。本组2例恶性肿瘤中1例病灶内出现钙化,发生率为50%,呈点状钙化。而18例良性肿瘤中有2例病灶内出现钙化,发生率为11%,我们认为钙化对甲状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作用不大。

  3.3 肿瘤强化的程度与方式 甲状腺肿瘤在螺旋CT平扫时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但病理上良恶性肿瘤低密度产生的机制不同,腺瘤呈低密度是由于病灶发生玻璃样变,而腺癌呈低密度多是由于病灶血管内癌栓形成导致肿瘤组织坏死[3]。平扫时的表现反映不出两者的病理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对显示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有重要的意义。本组18例良性肿瘤中6例发生囊变,囊变区形态规则,增强后囊变区内无强化,囊变区周围见完整的强化环。12例腺瘤为实质性肿块,2例早期出现岛状强化,延迟后16例病灶均呈均匀强化。肿瘤囊变区周围完整的强化环被认为是甲状腺良性肿瘤的判断依据[3],其病理学基础为肿瘤纤维包膜外被压迫萎缩的有完好血供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本组良性肿瘤延迟后病灶均为均匀强化,而2例恶性肿瘤延迟后病灶均未发现均匀强化,这一征象可能与恶性肿瘤内不强化,部分为血管内癌栓导致肿瘤组织坏死有关[3]。岛状强化是否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判断依据有待商榷,罗德红等[2]认为肿瘤内岛状强化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表现,但有文献报道[3],良性肿瘤也可以出现岛状强化,其病理学基础为坏死囊变的腺瘤内残留的具有完好血供的腺细胞。本组1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中亦有2例出现岛状强化,故笔者认为肿瘤内岛状强化对于甲状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意义不大。

  3.4 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侵犯甲状腺周围器官是诊断甲状腺癌的肯定征象。甲状腺周围有颈动脉、食管、气管和肌肉组织。本组病例未见周围组织受侵,与病例较少有关。随着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发展,可通过多平面及三维重建获得各个方位的图像,对显示甲状腺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更为直观。

  3.5 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恶性肿瘤可靠的证据。有文献报道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最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25%的乳头状癌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颈部淋巴转移主要见于两侧甲状腺周围及气管食管旁沟内,此区螺旋CT扫描发现有淋巴结就应考虑转移,颈部其他区域淋巴结最大横径≥0.5 cm,纵隔淋巴结最大横径≥1 cm才可考虑为转移。本组2例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中,均出现淋巴转移,而良性肿瘤均未发现。综上所述,螺旋CT平扫可清晰显示肿瘤内的钙化灶,动态增强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更直观地观察肿瘤血供、边界、对邻近器官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因此,螺旋CT扫描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及临床制定诊疗计划、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丹柯,谢东.甲状腺病变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9):620-624.

  2 罗德红,石木兰,罗斗强.甲状腺癌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1):758-760.

  3 刘铁,董吉顺,张亮亮,等.甲状腺肿瘤CT-病理对照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1):765-768.


作者单位:834000 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