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1期

超声诊断肾癌1例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肾肿瘤。超声。诊断1病历摘要患者男,54岁,因搬重物后出现肉眼血尿5天,而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行泌尿系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右肾下极探及一椭圆形低回声团块,范围60mm×。...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肾肿瘤;超声;诊断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4岁,因搬重物后出现肉眼血尿5天,而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行泌尿系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右肾下极探及一椭圆形低回声团块,范围60 mm×35 mm×58 mm,边界尚清晰似见“恶晕征”改变,内部回声不均匀并见散在点状强回声。右肾下盏形态欠规则,右集合系统无明显分离。左肾、双输尿管、膀胱无明显异常。超声提示:右肾占位,建议CT进一步检查。外院CT检查提示:右肾下极可见一大小6.5 mm×5.5 mm低密度区,CT值11.7 HU,肾盏及部分肾盂明显受压变形。增强显示:右肾下极密度不均匀强化,右侧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未见明显癌栓。术后病理提示:(右肾)透明细胞癌(Furmann分级Ⅱ~Ⅲ级)。

  2 讨论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肾实质的任何部位,但以上、下极为多见,占肾肿瘤总数的70%~80%,发病年龄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本例患者虽有血尿但尚未出现典型三联征“血尿、疼痛、肿块”,但根据超声显示结合临床也应高度怀疑肾癌。据统计,有明显三联征者仅占肾癌的10%,而且多数为晚期患者。肾癌癌细胞的类型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透明细胞癌,分化程度较高,术后疗效较好;另一类是颗粒细胞癌,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术后易复发或早期转移。本例患者肿瘤大于5 cm有完整包膜,尚未出现明显转移征象,故采取手术治疗。

  肾癌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超声、静脉尿路造影检查、CT检查及核磁共振等。其中超声检查是最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作为常规体检的一部分。肾脏内超过1 cm的肿块,即可被超声所发现,关键是鉴别肿块的性质。鉴于本例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改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观察:(1)肾脏轮廓的改变:当肿瘤较小时,轮廓无明显改变;较大的肿瘤轮廓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向肾脏表面突出,使肾脏表面凹凸不平,外形失去常态;有的向肾盂肾盏突出,而使肾盂肾盏扩张积水。本例患者的肿块较大,但以向外突出为主,所以肾盂肾盏积水不明显。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但晚期肿瘤由于肿瘤组织向周围浸润而使肿瘤边界不清晰。 (2)肾脏实质回声的改变:肾实质内出现异常团块回声,形态可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边界较清,有球体感,其内部回声可多变,多为低回声少数强弱不等的混合回声,通常由于其内部的肿瘤组织出血、坏死、囊性变。本例患者似见“恶晕征”改变。(3)肾窦回声受压变形:当肿瘤向内生长或者侵犯肾窦时,肾窦局部可出现受压变形、移位等,少数可出现肾盂肾盏积水表现。(4)肾周围血管异常改变:肾癌晚期,当癌组织侵及或随血流转移至肾静脉或下腔静脉时,同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增宽、阻塞,内有不规则中、低团块回声。(5)肾癌转移征象:肾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肾脏、肾上腺及对侧肾脏等异常团块状低回声。(6)与肾脏正常变异的鉴别:肾柱肥大是较常见的肾脏变异。常见于肾脏中、上极,酷似肾肿瘤的回声,但仔细观察可发现肾柱与肾窦分界清晰,横断面显示肾柱呈低回声与肾皮质相连续,相互之间无明确的分界。此外,肾柱的表面无明显立体感,多角度观察有助于鉴别。(7)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了解静脉受压侵犯程度,有助于提高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癌栓的诊断。

  此外,CT不仅能正确分辨病变性质是囊性还是实质性,而且能更形象的反映肾脏在解剖结构上的变异。据统计,应用核磁共振进行肾癌临床分期正确率达到90%,对于指导治疗,具有决定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早期肾癌的诊断超声声像图无特异性,尤其对肿瘤直径<2 mm或声像图表现不典型者,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在基层医院缺乏先进影像设备的前提下,超声仍应成为简单、易行、无创、经济的首选筛查方法。超声发现异常肿块后,必须采取多种影像诊断技术,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早期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作者: 袁伟琴作者单位:201901 上海市宝山区杨行社区卫生服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