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1期

CT窗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CT窗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MSCT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CT资料。结果常规窗2例显示主动脉腔内“分隔线”,调节窗7例显示主动脉腔内“分隔线”。结论主动脉腔内“分隔线”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直接征象,调节窗能明显提高“分隔线”的显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CT窗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MSCT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CT资料。结果 常规窗2例显示主动脉腔内“分隔线”,调节窗7例显示主动脉腔内“分隔线”;10例内膜钙化斑内移,内移距离5.5~14.6 mm。结论 主动脉腔内“分隔线”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直接征象,调节窗能明显提高“分隔线”的显示;常规窗及调节窗均能清晰显示内膜钙化。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窗宽;窗位;窗技术

CT窗技术是通过调节窗宽、窗位,得到对比清晰的优质图像,窗宽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窗宽变窄,所显示的CT值范围缩小,但图像对比度强,易于显示密度相近的组织或病变;窗位的选择应根据所分析组织或器官感兴趣的CT值确定。该技术在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应用较多,而在主动脉夹层诊断方面尚未见报道。笔者对14例经MSCT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普通窗宽与调节窗图像的对比,以评价CT窗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6月至2009年8月MSCT确诊的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72例,其中14例有CT平扫资料,14例中,男12例,女2例;年龄48~82岁,平均67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MX8000 4层螺旋CT,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参数:120 kV,200 mA,矩阵512×512,层厚/层距6 mm。通过PACS系统工作站,对图像进行窗宽、窗位调节。图像分别采用常规窗及调节窗显示,纵隔常规窗宽300 HU,窗位20 HU,调节窗宽250 HU,窗位50~60 HU;腹部常规窗宽180 HU,窗位35 HU,调节窗宽140 HU,窗位50~60 HU。

  2 结果

  14例AD增强后均显示双腔、内膜片。平扫14例均显示主动脉扩张;普通窗2例清晰显示主动脉腔内贯穿动脉的线样稍高密度影,3例疑似线样阴影,该5例调节窗均清晰显示贯穿主动脉腔的线样稍高密度影,另有2例普通窗正常,而调节窗亦显示主动脉腔内线样阴影。10例内膜钙化斑内移,内移最小距离5.5 mm,最大14.6 mm。

  3 讨论

  AD是指各种病因导致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进入内膜下之中膜,导致中膜破裂、剥离形成套管,称为主动脉夹层[1]。主动脉夹层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早期诊断是及时治疗的关键。

  AD的直征象为主动脉“真假双腔”征象及内膜片,本组病例增强后双腔及内膜片显示率为100%。以往文献报道[2~4]均认为内膜片CT平扫显示不清,平扫仅能显示主动脉增粗或形态异常。本组资料中,常规窗2例清晰显示贯穿主动脉腔的线样高密度影,3例疑似,而通过窗技术,调节窗宽、窗位,将窗位设置在50~60 HU,纵隔窗宽250 HU,腹部窗宽140 HU,有7例显示主动脉腔内线样阴影,增强后均显示为分隔真假腔之内膜片,笔者称该线样高密度影为主动脉腔内“分隔线”,并认为主动脉腔内出现“分隔线”,可明确诊断为AD(图1~4)。“分隔线”的显示,窗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缩窄窗宽,提高窗位,使血液与血管内膜的灰度变化显示出来,能明显提高内膜线的显示率。

  据文献报道[5],内膜钙化斑向内移位与主动脉外缘距离>5 mm时有意义,即可诊断为AD。本组资料中有10例显示钙化斑内移,6例多处内膜钙化斑内移,以内膜钙化斑内移>5 mm为标准,共检出23处内膜钙化斑,内移范围在5.5~14.6 mm不等(图5)。钙化CT值高,常规窗均能清晰显示,在调节窗,这种密度的对比更明显,增强后内移钙化斑显示为低密度内膜片上点状或条状高密度影。

  综上所述,CT窗技术对AD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窗能明显提高“分隔线”的显示率,主动脉腔内“分隔线”是诊断AD的直接征象;常规窗可清晰显示钙化内移,偶可显示主动脉腔内“分隔线”。扩张的主动脉内出现“分隔线”及明显钙化内移(>5 mm),可明确诊断为AD。对临床疑似AD而无条件做增强时,应充分利用CT密度分辨率高优点,应用窗技术仔细观察腔内情况,为临床的及时诊断、治疗提供有用的影像学信息。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54-555.

  2 陈刚,刘继伟,李德生,等.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MRI与DSA影像对比分析.中国医疗前沿,2009,4(1):86-87.

  3 袁红梅,余建群,张优仪,等.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山东医药,2008,48(26):36-38.

  4 杨志刚,卢春燕,周翔平,等.主动脉夹层54例16层螺旋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病例基础.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2(35):168-172.

  5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全身CT与MRI.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469.

  

作者: 钱林清,周建春作者单位:1 215128 江苏,苏州市吴中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