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4期

脑外伤的CT检查(附590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59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CT检查时间和CT表现,探讨颅脑外伤的不同类型以及颅内迟发性挫裂伤/血肿的发生机制。方法搜集59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CT检查资料,统计分析颅脑外伤病变的种类、进展与CT检查时间的关系。结果CT平扫可显示颅脑外伤的多种病变,包括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迟发性血肿、蛛......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59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CT检查时间和CT表现,探讨颅脑外伤的不同类型以及颅内迟发性挫裂伤/血肿的发生机制。方法 搜集59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CT检查资料,统计分析颅脑外伤病变的种类、进展与CT检查时间的关系。结果 CT平扫可显示颅脑外伤的多种病变,包括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迟发性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同侧损伤(375例)、对侧损伤(75例)、双侧损伤(120例)。根据病变形式可分为单纯损伤(315例)、伴或不伴骨折的复合损伤(275例)。结论 CT检查是诊断颅脑外伤病变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对于颅脑外伤所致的脑挫裂伤、颅内迟发血肿要有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颅脑外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脑挫裂伤

急性颅脑外伤是综合性医院的常见病种,多为较强大的外力(如车祸、高处坠落或摔伤、暴力等)作用于头部造成,病程短且紧急。随着CT机的普及和应用,CT检查已成为颅脑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搜集590例颅脑外伤病例,就颅脑外伤的CT表现、迟发症状及诊断价值进行统计,以提高对CT诊断颅脑外伤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性。

  1 材料与方法

  回顾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经CT检查有阳性表现的颅脑外伤590例,分析其CT表现并就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590例中男455例,女135例,年龄3~82岁。各年龄组中,男性以20~40岁组人数为多,计215例,占全部男性病例的47.2%;女性40岁以上者多,计85例,占全部女性病例数的62.9%。在致伤原因中,以车祸占第一位(40.7%,240例),高处坠落及摔伤140例(23.7%),其他原因(暴力、重物砸伤等)210例(35.6%)。

  2 结果

  2.1 CT表现

  2.1.1 颅骨骨折 CT影像上,有颅骨骨折的直接征象(颅骨连续性中断的线性骨折及颅板向内凹的凹陷性骨折)210例次,仅有颅骨骨折的间接征象(单纯颅内积气)25例次,共占本组病例总数的39.8%。

  2.1.2 硬膜外、硬膜下血肿 本组病例中,出现硬膜外血肿的105例次(占全部病例数的17.8%) ,硬膜下血肿195例次(占全部病例数的33%)。

  2.1.3 蛛网膜下腔出血 230例次。CT表现为不同范围大小的脑沟、脑裂、脑池内的高密度铸型。它可在颅脑损伤中单独出现(75例次),更多的是见于复合性颅脑损伤中(155例次)。

  2.1.4 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 280例次,表现为脑实质内的局限性低密度区,如伴出血,则夹杂大小不等的出血灶。在本组病例中,有40例次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发生延迟性脑内血肿。

  2.2 颅脑损伤类型

  2.2.1 分类 经CT检查,将本组590例颅脑损伤分为单一损伤和复合损伤两类。单一损伤(包括单纯性颅骨骨折、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315例,占53.4%;复合性损伤275例(包括有颅骨骨折的复合伤例;不伴骨折的复合伤150例),占46.6%。25例仅有单纯颅内积气,未见骨折线。

  2.2.2 损伤与部位的关系 根据初次CT检查时的损伤与病变发生部位的关系,分为直接(伤侧)损伤388例,占65.7%。对冲伤202例,占34.3%(其中仅见对侧颅脑损伤者82例,双侧损伤者120例)。按伤后初次CT检查的时间,将590例分为伤后≤3h组405例,≥6h组10例。其中最短的为伤后10min,最长的为伤后1个月。590例中的250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又做了2次以上的CT复查。其中初次检查时为阴性,复查时发现病变的20例,好转的95例。有135例在复查时发现新病变(迟发性脑挫裂伤/脑内血肿100例,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在4例初次检查未见明显病变的病例中,复查时分别发现脑挫裂伤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

  3 讨论

  近年来车祸已成为颅脑损伤的一种常见的原因。在本组病例中,因车祸所致的颅脑损伤240例,占全部病例的40.7%。此外,由高处坠落或被高处坠落物砸伤者,也是急性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由此原因所致的颅脑损伤,大多为程度较严重的复合伤。

  3.1 CT在颅脑损伤检查中的作用、价值 CT对颅脑损伤的诊断较其他传统方法(头颅平片、脑血管造影、腰穿等),具有快速、无创和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能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和颅内出血性损伤(如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内损伤(脑挫裂伤、血肿等)。由于头颅解剖特点,颅脑外伤时较易引起对冲性损伤。在对冲性颅脑损伤中,较常见的是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伤。因此,在观察CT影像时,除注意受伤部位的直接损伤外,更应注意对冲部位的颅脑影像变化,以免漏诊。本组病例中有39例发生对冲部位颅脑损伤。CT对颅骨骨折的诊断,有时由于扫描层面或角度的关系,不能见到明确的颅骨骨折影像,而仅见其间接的颅内积气征象。本组为5例,占全部颅骨骨折病例的10.6%。据文献记载,自CT应用以来,头颅平片减少了一半以上,脑血管造影减少了4/5,在临床中代替腰穿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手术减少了50%。各种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亦明显降低,急性硬膜外血肿由10%~15%降至0,急性硬膜下血肿由63%~68%降至36%;脑内血肿的病死率也由25.4%降至13%。至今CT已成为颅脑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3.2 关于颅脑损伤后的延迟性脑挫裂伤及血肿 在本组复查病例中,有100例出现了延迟性脑挫裂伤,其中40例有迟发性血肿形成,占全部复查病例(50例)的40%。延迟性脑挫裂伤及血肿,多在伤后72h内出现。对于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血管舒缩机制障碍。外伤可致脑内小血管痉挛,帮短期内无出血改变。随着血管痉挛的级解,断裂血管开始出血,这可能是伤后短期内未见出血的原因。(2)低氧血症、低血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纤维蛋白溶解等全身因素对迟发性脑挫裂伤/血肿起到促进作用。(3)外伤后脑质内局部CO2和酸性代谢产物作用,致使血管扩张,血细胞渗出。(4)脑损伤区释放酶的副产物,损伤血管壁而出血。文献报告有1/2的迟发血肿是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发生的。本组所见的8例迟发性血肿,也是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对于在首次CT检查中,有无颅脑损伤,观察中病情持续加重,体征明显变化的病人,应及时复查CT。了解病情进展。对可能出现的颅内延迟性脑挫裂伤、血肿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时治疗。

  

作者: 李伍星作者单位:448200 湖北荆门,荆门市沙洋人民医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