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医学影像实习技术带教过程常见的问题与应对办法。方法 总结多年来实习生在影像技术实习过程中较常见的存在问题,结合我科老师多年来不断完善的有关应对方法加以解决。结果 实习是从学生到医师的过渡阶段,实习中存在问题在所难免,经采取合理的对策,对实习生的严格要求,调动实习积极性,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保证了实习质量。结论 实习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只要带教老师加以诱导、严格要求,都能较好地解决。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实习;问题;对应办法
医学影像专业技术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各种由于影像检查和治疗设备的结构和性能,学习对设备的正确操作和日常维护并加以科学的掌握;学会应用最低的放射剂量、采取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并获得优质的影像信息;而且能够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根据实习结果反应,部分学生仍未达到预期的实习目标。本文就影像技术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方法提出一点粗略的看法,供同道参考。根据近几年带教总结的有关医学影像技术实习存在的不足问题和应对办法归纳如下。
1 理论基础
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由于入学时文化基础较薄弱,平时不看爱书,导致在校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实习中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造成了理论脱离实践[1]。解决的办法是:在实习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如在实习操作中遇到问题应及时请教带教老师,下班后在教科书中找出理论依据,较复杂和疑难问题,要经过反复操作实践和查阅相关资料加以证实,使其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熟练了操作技术,也加深了理论知识的记忆。
2 主动学习的欲望
不够部分学生成为被动学习,学习方法与在校一样,靠老师布置作业,由老师督促,否则不学,不注重预习和查阅有关资料;平时还有迟到、早退、事假多,甚至旷课等现象。应对的方法有: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专业形象,培养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进入实习初期,可请高年资的影像科医师讲解影像专业特点和医学影像在诊断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热爱本专业,培养其刻苦学习、爱岗敬业、学以致用的专业情操。影像学有清晰的图像,看得见,而这些图像都是通过技师运用所学知识操作各种不同仪器给患者扫描、重建、摄像等辛勤劳动后才得来的,由于病变显示清晰,给诊断带来了可靠的依据,学生看到这些后,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就油然而生。
3 工作程序不规范,工作作风不严谨
学生刚进入临床实习,有一种新鲜感,什么都想做,常出现丢三落四,照出不合格的片子,甚至造成重照和浪费[2]。纠正的方法有:带教的老师应做到认真负责。学生初到摄影室工作时,老师应做到:(1)先简要介绍所用机器容量、性能特点、操作常规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2)接到申请单后,应让实习学生认真阅读,了解病情,查对摄片部位,明确临床医生的检查目的,选择检查模式;(3)准确输入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月日、检查号、姓名、性别等)后,方可进行检查。这样做不仅可避免差错,还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4 动手能力差在校时实验课
开课不足,由于近20年来影像设备发展日新月异,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B超、X- CT 到现代的CR、DR、DSA、多排螺旋CT、高场强MRI、PET及PETCT 等。影像检查设备的价格较昂贵,一般的教学单位很难全部购置,有些实验课不能开。另有些实习医院让学生看得多,实际动手少,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3]。要克服这项不足的方法是:首先学生要勤学好问,带教老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多让学生亲手操作,老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有老师在场,学生操作中的问题能及时得以纠正;当然,老师不在场时,学生不要单独给患者做检查,以免造成差错和纠纷。
5 防护意识
差工作中,实习生的自身防护比较注意,对患者和陪护的防护常被忽略。总认为使用CR、DR X 线的量已大大降低。尤其对患者受照部位以外的防护很难引起重视。应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加强爱伤观念,要遵循既给患者检查了疾病,又可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的原则。特别是儿童和生育年龄的年轻人,能缩小的照射范围应尽量缩小;能用低剂量检查的部位,绝不用高剂量照射;对不检查或敏感部位最好用铅衣(铅橡皮)遮盖,陪护在机器曝光时应离开检查室。根据以上总结的几点体会,使学生能更快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也保证了实习质量,为毕业后参加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影像学,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像学的带教老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自身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思索探讨、不断创新,不断充实自我,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影像技术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高龄.医学影像技术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8.
2 王刚林,黎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08,12(4):352-353.
3 李京恩,周 珉,陈 方,等.如何加强实习生的医学影像带教培养.青海医药杂志,2005,35(12):58-59.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