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2期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诊断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与临床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并与临床表现相对照,其中男29例,女34例,年龄57~82岁,平均67岁。49例治疗后CT复查随访。结果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多发生在脑白质区,CT表现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与临床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并与临床表现相对照,其中男29例,女34例,年龄57~82岁,平均67岁。均有慢性高血压,卒中发作史,慢性进行性痴呆。49例治疗后CT复查随访。结果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多发生在脑白质区,CT表现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结论 结合CT表现与临床可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T and clinic in Binswanger's Disease. Methods CT finds in 63 cases with Binswanger's Diseas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including 29males and 34females,aged 57-82 years(mean 67 years).All cases had chronic hypertension,the history of apoplectic stroke and chronic progressive dementia .49cases were followed up with CT scan after clinical treatment. Results Most cases of Binswanger's Disease occurred in the area of alba.On plain CT scans, the lesions appeared as much lacunar infaraction. Conclusion To combine the image of CT with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it was possible to achieve perfect diagnosis of Binswanger's Disease.

  [Key words] Brain Binswanger's Disease;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称Binswanger's 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压,脑深部小动脉硬化,皮质下白质变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痴呆为特征的综合征。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大脑深部白质的长穿支小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和玻璃样变性,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脑室周围白质弥漫性脱髓鞘和轴突丧失以及小的囊性病灶[1],是一种发生于脑动脉硬化基础上,临床上以慢性高血压、卒中发作史、慢性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脑部疾病。今现本院检查出的63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作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3例中男29例,女34例,年龄 57~82岁,平均67岁。既往有高血压史者61例,有 精神障碍者23例,偏瘫19例,双下肢无力及行走 困难33例。临床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症状。

  1.2 CT扫描及随访

  63例患者均进行了CT扫描。49例治疗后经过了2~3次扫描复查。病变范围无明显变化。6例行CT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腔梗发生于左侧大脑者9例,右侧6例,均为多发,两侧均有的48例。

  2.2 CT表现

  平扫显示白质区多发的斑片样和小点状低密度区,边界大致清晰,CT值22~29HU。未见占位效应。侧脑室周围多发腔梗34例,以额角周围为甚,5例表现为自额角向前外侧扩展的扇形对称性低密度影像。半卵圆中心22例,两侧基本对称。6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表现为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脑沟及脑池增宽,提示弥漫性脑萎缩改变。多数病例合并有基底节和丘脑区的腔隙性脑梗死。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由德国学者Binswanger在1894年首次报道。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脑白质的斑块状弥漫性变性(以额、顶叶深部白质最严重),导致相应部位的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细,引起局灶性梗死,继而造成皮层下白质慢性或亚急性缺血,严格地讲,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一种血管源性的脱髓鞘改变疾病[2]。腔隙性坏死的原因,可以是在高血压基础上引起的小出血,也可以是深部细动脉阻塞引起的梗死。

  3.2 临床表现

  临床上多渐隐起病,多发生于40岁以后,大多在50岁或更大一些年龄,呈进行性记忆障碍,严重者精神衰退,言语不清,一般有慢性高血压、卒中发作史、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特征,以及累积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偏盲等。病情可缓解和反复加重。由于小动脉少有吻合支[3],一旦发生动脉硬化,管腔阻塞,则可导致梗死的出现,且临床难以治愈,表现为颅内基本恒定的陈旧性梗死。

  3.3 CT表现和诊断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其发病形式和临床特点符合慢性脑血管病的改变。其CT表现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脑白质区内弥漫性对称性分布的低密度病灶,呈点片状绕侧脑室周围和分布于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区域。(2)弥漫性脑萎缩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小血管的广泛变性所致的脑组织血供不足及营养不良有关。可以解释临床上“慢性进行性痴呆”这一症状。(3)丘脑区的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虽然CT的表现为非特异性征象,但根据CT表现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还是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3.4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多发性硬化、严重脑积水相鉴别。多发性硬化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其CT表现与本病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多发性硬化好发于20~40岁的中青年女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呈慢性病程,新旧病灶交退,急性期病灶可以强化。严重脑积水可有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内的低密度影像,这是由于脑脊液渗出所致,周围脑沟脑池受压变扁或消失。根据Binswanger's Disease的CT表现以及结合临床表现和体征与上述两疾病鉴别不难。

【参考文献】
   1 许达生,陈君禄,黄兆民.临床CT诊断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50.

  2 沈天真,陈星荣.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和磁共振成像.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3 武忠弼.病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作者: 童郁林1,李清雪2,吴建军3,张拥军4,张吉武5作者单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