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6期

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CT诊断价值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CT检查资料的分析,探讨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CT诊断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科2008-2011年经病理证实的18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进行分析比较,18例患者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2例进行了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CT平扫+增强扫描及经过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可显示肿瘤的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CT检查资料的分析,探讨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CT诊断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科2008-2011年经病理证实的18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进行分析比较,18例患者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2例进行了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 CT平扫+增强扫描及经过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增强特点、 肿瘤边缘及其与咽旁间隙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根据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密度变化、生长方式、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特别是与茎突的关系),大多数咽旁间隙神经鞘瘤可于术前作出定性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  咽旁间隙; 神经鞘瘤; 诊断价值

  颈部神经鞘瘤为起源于神经鞘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常见于颈动脉间隙,来自迷走、舌下神经干及颈交感丛。多见于30~40岁成年人,一般病程较长,表现为颈外侧肿块,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软,较大时压迫邻近结构出现疼痛及局部神经受压症状[1]。本文总结本院 18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期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 16~53岁,平均42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吞咽不适,异物感,阻挡感或呼吸不适,口内或上颈部包块而就诊。所有病例均进行了CT检查及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CT检查结果与手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对比分析。

  1.2 CT扫描

  CT扫描方法:扫描层厚5mm,连续扫描。扫描条件:30mA,120kV。矩阵:512×512。用团注法CT增强扫描,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30s和120s开始进行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扫描范围:由颅底至舌骨大角平面。如肿瘤侵至舌骨平面以下,则扫描至肿块下缘或锁骨上。如肿瘤破坏颅底骨质侵入颅内则相应向上扫描。部分病例扫描后通过后处理软件进行矢、冠状位多平面图像重建。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数目、形态及大小

  本组18例均位于咽旁间隙中的茎突后间隙肿块,且为单发。横断面显示10例呈圆形,6例为椭圆形,2例形态不规则;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10例肿块呈垂直椭圆形,即肿块的上下径大于前后径及左右径,1例呈圆形,1例形态不规则。肿块最大径12~68mm,本组中有12例较大者(最大径大于20mm)压迫邻近结构,但无侵犯征象。

  2.2 肿瘤的边缘、轮廓及邻近结构的移位

  16例肿块边缘光滑整齐,2例边缘显示欠清楚,并略呈分叶状。12例肿块向前外推移颈动静脉致颈动脉向前外移位,其中8例使颈内外动脉分叉扩大;12例患者茎突受肿块推压前移;6例较小的肿块与邻近结构无明显压迫现象。

  2.3 肿瘤的密度及强化特点

  15例患者肿块呈混杂密度,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其中有10例患者增强扫描表现为低密度区中伴团状高密度改变,3例患者肿块呈均匀软组织密度,CT值稍低于同层面肌肉组织的密度,增强扫描均匀强化。所有病例增强扫描后边界显示更加清楚。

  3 讨论

  3.1 咽旁间隙的解剖

  咽旁间隙是由下颌骨升支、翼肌、上颌骨、腮腺、脊柱等所围绕形成的一个隐窝,用茎突至腭帆张肌膜的连线将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间隙及茎突后间隙[ 2 ]。CT轴位上咽旁间隙表现为前窄后宽的三角形,茎突前间隙呈低密度影,前到翼内板,后至茎突,由后外斜向前内;茎突后间隙呈软组织密度,其内主要包含有颈动脉鞘,贯穿整个颈部,内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第Ⅸ~Ⅻ对脑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等组织结构[ 3 ]。冠状面咽旁间隙表现为一个低密度的倒锥形,从内上延向外下,位于咽腔外侧,咀嚼肌间隙的深方。

  3.2 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18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均位于茎突后间隙,表现为颈外侧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神经鞘瘤病理上主要有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组成,两种细胞区的构成比可完全不同,在CT增强影像上Antoni A区集中处呈高密度改变,而 Antoni B区为低密度改变,因此,肿瘤低密度区中伴团状高密度改变为其特征的CT增强影像表现之一[ 4 ]。神经鞘瘤通常沿神经长轴方向生长,故大多表现为垂直椭圆形肿块。神经鞘瘤容易发生囊变坏死,而神经纤维瘤很少囊变坏死,这可为两者之间的鉴别点。神经鞘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鉴别要点主要看肿块与茎突的关系,腮腺多形性腺瘤常使茎突内移,神经鞘瘤使茎突后移。神经鞘瘤属于良性肿瘤,一般没有恶性肿瘤的侵犯破坏征象。

  3.3 CT检查在咽旁间隙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价值

  CT扫描可较好地提供肿瘤所在的位置、大小、范围及肿瘤的边缘和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多层螺旋CT通过多平面重建可以观察肿瘤各个方向的径线长短。同时多平面重建图像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肿块的密度、均匀度、强化特点、有无邻近骨质破坏和颈淋巴结增大等情况,进一步了解肿瘤的性质,故CT检查可对大部分咽旁间隙神经鞘瘤作出定性诊断。

【参考文献】
   1 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1.

  2 Farina D,Hermans R,Lemmerling M,et al.Imaging of the parapharyngeal apace.JBR BTR,1999,82(5): 234-239.

  3 金征宇.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9.

  4 顾雅佳,王玖华,陈彤箴.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8): 551- 553.

  

作者: 朱光源,陈永红,李启锡,刘伟波,邓宏伟作者单位:51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