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2年第9卷第5期

椎动脉异常的超声诊断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椎动脉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各种椎动脉异常的超声诊断特点,疑难病例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脑血管造影(DSA)。结果220例椎动脉异常中,先天性异常115例,超声检出111例。后天性椎动脉异常101例,超声检出96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对椎动脉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各种椎动脉异常的超声诊断特点,疑难病例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脑血管造影(DSA)。结果 220例椎动脉异常中,先天性异常115例,超声检出111例;后天性椎动脉异常101例,超声检出96例;4例同时患先天性及后天性异常,均由超声检出。结论 椎动脉异常具有特征性声像,超声诊断正确率高,能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筛查与防控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  椎动脉异常;超声诊断;血流动力学

  近几年,随着缺血性脑卒中的筛查在各级医院开展,超声对颈动脉的检查越来越广泛,且其价值已得到公认和肯定;但对超声检查椎动脉的评价和报道还比较少,而且存在着不同见解。本文总结了220例椎动脉异常的超声诊断特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0例椎动脉异常为本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所发现的病例,男149例,女71例,年龄37~86岁,平均62.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卫生部2009年印发的《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和防控指导规范(试行)》中所列的超声筛查适应证。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日本aloka公司生产的α-10和aloka-4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用5~12MHz线阵探头,部分患者因体胖颈粗短或椎动脉位置较深加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常规则二维切面检测椎动脉的起始段(V1段)、椎间段(V2段)、枕段(V3段),观察灰阶图像,测各段内径,再以彩色多普勒(CDFI)或能量多普勒显像观察椎动脉血流充盈状态及行程(走行),用脉冲多普勒检测各段血流频谱并测量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对于超声显像不清晰的疑难病例,采用联合检查法(超声结合MRA或DSA)得到确诊。

         2 结果

         本组220例椎动脉异常分为先天性异常、后天性异常及两者兼之三大类,每一类中又有各自不同的分型,见表1。表1 先天性椎动脉异常的类型及其例数表2 后天性椎动脉异常的类型及其例数表3 先天性合并后天性椎动脉异常的类型及其例数

  3 讨论

  椎动脉源自锁骨下动脉,位置较深,因其穿过C2~C6颈椎横突孔而得名,正常内径2.5mm~4.0mm,其血流主要供给小脑部及大脑后动脉支配区,负责颅内20%~30%的血供[1]。椎动脉异常分为先天性异常和后天性异常及两者兼之三大类。先天性异常包括一侧椎动脉全程细窄、走行变异、走行变异并狭窄、起源变异、动静脉瘘、椎动脉缺如、椎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后天性异常包括粥样硬化斑块伴狭窄、椎动脉闭塞、椎动脉走行弯曲、外力性损伤、骨性压迫、椎动脉夹层、动脉炎。大多数类型的单纯椎动脉异常多无症状,当颈内动脉系统存在病变影响前循环血流量时,异常的椎动脉不能发挥其代偿功能才会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如眩晕、黑蒙、复视、TIA等[2]。大多数有显著血流动力学意义的椎动脉病变发生于起始段(V1段),尤其是椎动脉开口处。目前于起始段放置支架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且正在不断普及中,超声已成为评价椎动脉支架植入效果的常规方法。本组病例中,先天性椎动脉异常占52.3%,说明先天性椎动脉异常是一种常见病。在115例先天性椎动脉异常中,单独采用超声检出111例,检出率96.5%,超声能显示的先天性椎动脉异常均有特异性的声像图,对绝大多数此类病例,超声能即时明确诊断。排在前三位的先天性椎动脉异常分别是一侧椎动脉全程细窄(61例)、椎动脉走行变异(40例)、全程细窄并走行变异(8例);椎动脉细窄时其内径小于或等于2.4mm,管内血流速度较对侧降低,阻力增高。同时指出,走行变异是指椎动脉自第6颈椎横突间隙以外的位置进入横突孔的情形,多见于椎动脉自第4颈椎进入横突孔。本组101例后天性椎动脉异常中,单独采用超声检出96例,检出率95%,与先天性椎动脉的超声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一侧或两侧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斑块伴狭窄占大部分,所占比例达82.2%(83/101);由于椎动脉管径本来就较细,所以一旦发现斑块,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通常狭窄达50%时才有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后天性椎动脉异常分别是椎动脉走行弯曲(8例)、骨性压迫(5例);前者多见于V1段和V2段,椎动脉走行迂曲,管内血流呈湍流状,血流状态不稳定,患者多于转头时因椎动脉受压而出现后循环缺血症状[3]。对于骨性压迫,超声仅见椎间隙段局部出现五彩湍流,并检测到局部流速增高,要获得确诊的直接征象,必须依靠MRA或DSA,但超声仍起到了选择病例进行相关必要检查的关键作用。如果椎动脉内未探及血流信号,尽管二维声像图无异常发现,也可考虑为椎动脉闭塞之可能[4]。如果在一侧椎静脉旁未探及椎动脉,且排除椎动脉走行变异之可能,则可认为是该侧椎动脉缺如(先天性)。同时患先天性和后天性椎动脉异常者极少见,本组中仅遇到4例,其中3例为一侧椎动脉先天性细窄并对侧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例为一侧椎动脉先天性走行变异并对侧椎动脉骨性压迫。本组病例中,未发现椎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及动脉炎病例,可能与例数有限或诊断技术有关。无论是先天性或后天性椎动脉异常,最终的结果是直接或间接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又因耳内前庭器和前庭核的血供来自椎-基底动脉,其管径细小并缺乏侧支循环,所以最易引起前庭缺血性眩晕[5]。综上所述,椎动脉异常的具体类型较多,只要检查操作得当,绝大多数类型均可见到特征性的声像故而即时能确诊,并通过评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临床提供依据以选择干预措施。同时,因超声检查的无创性及简易性,更利于对患者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因此,笔者认为,超声对椎动脉异常的重要诊断价值无可替代,理应大力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 温朝阳.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5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27-133.

  2 胡沛霖,王文胜,李喜朋,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评价.临床荟萃,2011,26(18):1565-1567.

  3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1-83.

  4 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14.

  5 朱海霞,宋治,资晓宏,等.老年血管性眩晕患者脑前后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分析.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16(4):314-316.

  

作者: 廉承凯,廖振南,陈成海,赵 梦,唐伟全作者单位:535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