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

完善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一体化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1逐步加大院前急救力度,提高急救成功率我院在1992年以前也进行过急诊科出诊工作,当时电话无固定工作人员接听,出诊时1个司机和1个相应科室大夫,车上1个急救箱、氧气袋、担架,出诊时间慢,出诊战线长,有时甚至是跨县市区出诊,现场急救能力很弱,病人有的死在家里,有的死在车上,没有死亡的病人拉回来以后再转入相......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观念的改变,急诊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急诊模式主要是“通道式”,也就是说病人在急诊科进行简单的处置和初步分类后,即转入病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早期救治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危重病人在急诊过程中相继死亡,错过了有效救治的大好时机。

  1 逐步加大院前急救力度,提高急救成功率

  我院在1992年以前也进行过急诊科出诊工作,当时电话无固定工作人员接听,出诊时1个司机和1个相应科室大夫,车上1个急救箱、氧气袋、担架,出诊时间慢,出诊战线长,有时甚至是跨县市区出诊,现场急救能力很弱,病人有的死在家里,有的死在车上,没有死亡的病人拉回来以后再转入相应科室。1995年开始院领导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工作,补充了急救人员,增加了急救设备,开通了120电话。在人员上主任实行固定,部分医师实行固定,部分医师实行半固定。设备上增加了心电图机、外伤急救用品等,在当时也明显提高了院前急救档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1997年后出诊救护车又增派了护士,增加了除颤仪及急救呼吸机、吸痰设备等,在通讯上增加了对讲机。1999年救护车上又装置了GPS系统(卫星定位),2003年救护车上又增加了担架工。从我院的急救发展史来看,其经历了创建、运行和发展3个阶段,近十年来,发展尤其迅速。急救中心的建成、院前急救队伍的壮大、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不争的事实。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服务窗口,是社会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救急诊医学的首要和重要环节,其技术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急救急诊的最终效果。

  2 逐步加强急诊科管理,组织、完善进一步救治力度,提高急救成功率

  我院于1995年下发了11号文件《关于加强急诊工作提供全程优化医疗服务的有关规定》,主要目的是强化对急诊工作的管理,保证为急诊病人在就医过程中提供简便、高效、优质的全程优化医疗服务,在这以后又称急救绿色通道。该文件共21条款,对挂号收费、各职能科室、医技科室均规定了急诊急救的多项有关问题,组织、完善了在急诊科的急救力量,提出了全院大急救的口号。

  3 加强急诊ICU建设,发挥其在急诊急救中的作用

  我院急诊ICU设在急诊病房内,在管理上独立,共设6张床,8名护士,1名固定医师。从2002年下半年开设至今,共成功抢救各种病因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300余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4 院前院内紧密联系,急救一体化,提高急救成功率

  在院前、院内的急救功能上密切配合,形成密切的链式连接与互助互补,出诊过程中遇到呼吸心跳停止时当场复苏或边按压边拉回急诊科,并可直接送入急诊ICU;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可直接送入CT室,确诊后需手术时可直接送入神经外科;当胸痛病人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时,可直接送入心血管病房开展PTCA等,亦可在急诊科当即行静脉溶栓治疗。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也就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院前院内急救系统共同组成了城市或地区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急诊服务,并力求快速、规范、优质、高效,各组成部分努力发挥各自相应的功能。从发挥总体的急救功能方面来看,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ICU三者的互相配合以院前院内时间最为关键和薄弱。EMSS中的每一部分以及作为整个急救一体化的各个链接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环节是目前阻碍质量提高的瓶颈,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部分,应做为达到快速、规范、优质、高效的重点项目加以重视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其重要性正在被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关注。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担负着人民日常的医疗急救任务和突发意外伤害事件的紧急救援任务,而急救中心、急诊科是完成这两项急救任务的主体。就其性质、功能而言,它是由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事业机构,而且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急救工作任重道远。各级政府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国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和基础保证。

  作者单位:264000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急救中心 (编辑黄 永)

作者: 闫乐京 2005-9-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