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2卷第12期

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医学是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医学模式则反映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决定着人们对人的生命、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问题的基本观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医院如何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自身发展,是......

点击显示 收起

   医学是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医学模式则反映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决定着人们对人的生命、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问题的基本观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医院如何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自身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 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已由原来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脑血管和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所谓退行性疾病为主。前者的致病因子是微生物,而后者的病因则很大程度上与人类生活方式有关。面对这种变化,应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无论在探讨病因,控制流行,制订防治,健康教育对策上都显得无能为力。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必然要出现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1977年由美国纽约罗彻期特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的,它立足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科学,认为人是以自然人为前提的心理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体,它认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因而在健康与疾病中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都是重要的因素,而且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有时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更为重要。随着医学微观研究越来越深入的发展,生命活动中局部变化的前提和现实过程中的相互关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又带来一系列新的健康问题,社会的进步要求医学进一步社会化,因此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

  2 现代医学模式与医疗市场需求
   
  新的医学模式认为,躯体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是互动的关系,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引发疾病或对躯体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疾病也可能导致心理、社会上的后果。在整体论看来,“人不仅仅是肉体”,“病人不仅仅是其疾病”,“卫生专业人员不仅仅是利用技术技能的受过科学训练的头脑”,只有当两个完整的人相互作用时,才能获得最好的医疗效果。
   
  医学模式的出现使医学的实践领域发生了变化。临床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康复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医生的诊断标准由单一的病灶转向全面诊断,因为健康不仅是躯体的无疾,而且也表现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治疗学方面提倡平衡医学理论模式,主体治疗应注意加强整体防卫功能调节和局部防卫功能调节相结合的防卫功能调节法,客体治疗应多种方法并用,既要用药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与对症治疗,修补和更换器官,也要补充、调节、代谢人体物质。医生既要运用高科技医术迅速为病人解除痛苦,也要了解病人的生活环境,以便准确地寻找病因对症下药。医患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护理也相应地由纯医术护理转向了医术和身心护理相结合,使病人能在愉快、舒适的氛围中尽快恢复健康。人类不仅注重生命的数量,更注重生命的质量,因而对康复医学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同时也为预防医学设立了更高的目标,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类自我保护意识的建立,心理素质的增强,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健康方面发生的作用甚至比医学科学更重要。不改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生态环境,就无法促进心身健康发展;不注重病因治疗,心理治疗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影响,不把这几者结合起来就无法使病人得到全面康复。从而使得预防医学更多地具有综合性,同时也增强了它的复杂性和难度,进而促使它演变成社会卫生系统的复杂工程。
   
  1946年WHO较全面地给出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状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正是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正确地认识健康和疾病,以整体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人体的健康和与疾病,既重视生物因素对健康和在疾病中的作用,又关注心理、社会环境对健康和在疾病中的重要影响,把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和社会环境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起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观的根本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医学服务的需求更高,从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向健康长寿、提高生命质量方 向发展。因此医学已从以疾病为中心、治病为目的,发展为以人群为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其中的自我保健意识为手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市场规律的作用将日益强化,医疗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卫生事业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强调医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造福于人。要求从大范围、从整体上研究医德,强调医生和医院站到病人立场上来,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病人是医院服务的主体,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没有病人就没有医院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医务人员工作的价值。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变化,无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怎样变化,而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务工作者时刻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责任和职业宗旨不能变,这是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道德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医疗服务从过去的无偿服务变为有偿服务,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指标直接同个人经济收入挂钩等,这些变化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激励医务人员讲求质量效益。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少数医务人员求利行为的负面影响。如单纯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病人利益,对病人有利而对医务人员少利或无利的事绕道走或敷衍了事。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医德是首先考虑病人的利益和需要,首先考虑如何以最低的消耗获取最大最好的治疗效果,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减轻社会医疗费用和疾病对病人造成的痛苦,这是当前市场经济形势、社会医疗保险改革和广大群众对医学道德标准的迫切要求。只有大力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道德素质,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负担,扩大服务项目,优化医环境,取得病人的高度信赖和社会的高度信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3 突出医院文化以提高医院知名度,获取院前医疗市场

  3.1 注重医院文化建设与宣传 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内涵发展的灵魂,对内涵制胜战略的实施也可以说是一个强大的“助推器”。科学先进的办院方针、办院宗旨、医院精神、医德规范、服务理念、管理理念等等,不仅仅是构成医院文化的主要内容,更是推动内涵制胜战略高效实施的无形动力,对医院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文化虽然是在医院的长期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也需要医院上下的共同维护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保证内涵制胜战略的深入发展。医院文化得到发展的同时,则需进一步在电视报刊、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并不定期至基层单位进行义诊、会诊,开展学术讲座,以扩大医院知名度。
   
  3.2 加强医德主体建设 医务人员是医德建设的主体,是良好医德的实施者和体现者,在现代医学道德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又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医院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将取决于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要从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医务人员的医德建设纳入工作目标,建立和坚持医德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制度。坚持不懈地开展职业信念、职业责任、职业要求和职业纪律教育,强化严谨、廉洁、高效、优质的职业要求和敬业精神。要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医学、社会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行为医学、卫生经济学、公共关系学、人际交流技巧等课程的学习,使广大医务人员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教育广大医务人员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认真执行各项卫生法规,自觉规范职业行为。医德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受社会经济关系、政治文化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构筑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医学道德,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道德自律,还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综合治理,全面整体的、辩证统一地认识和处理当前医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注重和加强正面宣传教育,铲除“红包”、“回扣”滋生的土壤条件;加强法制、严肃法纪等。
   
  4 医院内部以提高医疗质量,解决患者心身健康问题为首任

  从服务层面来讲,应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服务质量。医疗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精湛的医疗技术作保证,也需要良好的人文氛围作铺垫。切实解决患者存在的心身问题。
   
  4.1 完善医院管理学科体系 按照能级管理与复杂系统理论,医院管理至少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两个系统:即内部管理以职能科室管理为主体,以质量控制与经济运行为核心,稳定性较好;外部管理以决策层管理为主体,以经营战略管理为核心,由于是不稳定的开放系统,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从我国医院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内部管理发展较为成熟,建立了成功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与运行机制。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与卫生产业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行为、支付方式的改变对医院经营管理影响巨大,其经营策略与外部市场政策环境是否协调将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当成为医院管理者尤其是决策层管理者的管理重心所在。要求医院决策层管理者由原来惯性的内部稳定系统的管理,拓展到以市场决策为主要内容的外部管理,这也是能级管理的基本要求。管理工作上,不断深化改革,以人为本求效能。
   
  4.2 调整学科布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形成优势学科群,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带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求管理者不仅应注重本单位科技发展及应用,还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以人为本、唯才是举、人尽其才是育人用人之道,是实施内涵制胜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应重点做到三个坚持、做好三项工作。“三个坚持”:就是坚持在职培训与离职培养并用,坚持引进与聘用并举,坚持使用与保留并重,不管有多么困难、多少困难,要始终围绕如何育人、用人、励人来想问题、做工作。“三项工作”:一是培育人才。既要有针对性地选送中青年外出攻读学位、进修深造,让他们学是所需、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更要始终组织好全院性、全员性的在职培训,深入持久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强化在工作岗位上的锻炼和提高。二是引聘并举。要根据各科室的实际需要,按照定编定岗、因岗设人的原则,在尽可能引进所需人才、为部分科室充实骨干或后备人才的同时,积极从地方选聘一批医护人员,并使之尽量成为医院建设需要的预备力量。三是营造环境。为人才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硬环境固然重要,但给他们营造一个适宜竞争发展的软环境,使他们有一个充分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更为重要。在职称职务方面实行“三公”考核、依岗竞聘、能上能下政策,为业绩突出者实施表彰、奖励策略等等。这些都是激励并形成一支支奋发有为团队的有效办法 [1]  。
   
  4.3 落实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现代医学模式从社会的、心理的、生理的各个方面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病人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诊治,切实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效果。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明确整个过程、每个环节的服务标准,并利用各种形式实时监控、反馈、总结、讲评质量情况。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存线、生命线和发展线。提高医疗质量,使病人抱病而来,满意而归,既是办院的目的和体现医院实力强弱、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现代医院建设的最终目的。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标准,优化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效果,把医疗服务质量作为医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根本,是关系医院生存发展的大事,不能仅靠服务热情态度好,而必须以提高医疗质量和获取良好的服务效果为立院之本。
   
  5 患者出院后应对其进行随访及实行三级预防策略
   
  医疗卫生工作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进行的,为社会人群提供保健服务的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医院发展的方向。出院后予患者根据病情制定恰当的随访方案,让患者感到不仅住院期间切实解除了病苦,而且也为其解决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对其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患者自身的宣传力度,再吸引其他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接受咨询及相关体检。
  
  科普工作近年已初步受到重视,医生们要把预防保健科普知识交给群众。预防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要与医疗工作结合。医院不但要治病,也要把防病保健列入工作日程,积极开展保健科普工作,做到两个普及,一是对群众的普及,二是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的普及。医学科普要强调科学性和实用性,讲科普、写科普都要简明通俗,深入浅出,让广大群众听得懂用得上。
   
  综合性医院具有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可以解决一系列人的健康问题。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观、“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观,以医院内涵建设为重点,为非健康的社会的人提供优质、全程服务,才能在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时利民,谢仁利,吴复元,等.军队中心医院应实施内涵制胜战略.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51-253.

  作者单位:363000福建漳州解放军第175医院传染科 

  (编辑海 天)

作者: 饶日春 2005-9-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