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年第4卷第1期

改革口腔专业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性口腔专业人才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口腔教学改革,我院综合承担的教育部重点教改课题,对口腔五年制本科教学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构建了全程化口腔专业教育的模式,操作性强,收效良好。关键词:口腔教学。教学改革口腔五年制本科教育是我国培养口腔医学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口腔教学改革,我院综合承担的教育部重点教改课题,对口腔五年制本科教学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构建了全程化口腔专业教育的模式,操作性强,收效良好。

  关键词:  口腔教学;教学改革

    口腔五年制本科教育是我国培养口腔医学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口腔医学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如何深化口腔五年制本科教学改革,在21世纪走出一条既富有中国特色又顺应国际口腔医学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完整的、独立的体系,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口腔医学的特点。

  我国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于20世纪初期才列为专业培养范畴,在20世纪中后期逐步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的口腔医学教育还未完全摆脱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教学组织没有很好地突出口腔医学教学的特点,实践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针对性不强,与国外相比,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不够精炼、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教育较局限等不足,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我国口腔医疗卫生事业的具体要求不相适应。

  结合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的21世纪初高等医学教学改革项目《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我院就口腔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改革做了初步探索。

  1  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型教学体系

  考虑到口腔医学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我院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分化,将专业课程部分前伸至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中后期开设,如在《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后期开设《口腔材料学基础》;在《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中后期开设《口腔组织学基础》、《口腔病理学基础》;结合《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课程进行《口腔生物学》教学等,构建了交叉融合式口腔专业教学体系,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兼顾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分配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前期开设部分专业课程,减轻了后期专业教学的压力,为学员自主学习、加强实践提供了可能。

  2  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去冗存精”

  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全面调整教学内容,紧扣“三基”,删减课程之间重复的部分。如以往《口腔修复学》中“取印模”这一内容在全口义齿、固定义齿和可摘活动义齿部分有重复讲解,现在将该内容总结提炼,以综合比较的方式统一讲授,便于学生理解,收效良好。又如“龋病”这一章节,《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生物学》和《牙体牙髓病学》各门课程都有阐述,现开设《龋病》课程讲座,对其病理特点、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诊疗、预防方法等综合讲述,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疾病概念,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各类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开设各类讲座,保持教学内容的“精”与“新”,开设如《牙合学》、《口腔赝复学》、《口腔种植学》等各类讲座,使学生了解口腔医学发展前沿和动态。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开发教学课件,开设网络课程,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目前,我院已经开发教学课件31项,可以模拟实践训练、手术设计、操作练习,也可以进行互动式上机考试、自我测验,获卫生部二等奖、教育部三等奖1项,总后立项课题2项,卫生部中标项目2项,获陕西省多媒体课件三等奖3项。广泛使用多媒体授课,网络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已更新版本,在本科教学应用过程中反映良好,现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推广应用于大专和专升本学员的专业教学中。卫生部中标项目《口腔内科学》网络课程已顺利通过检查,在校园网上试运行。《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网络课程正在积极地制作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地节省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员的学习自主能动性。

  3  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员“学会学习”

  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我院全面推广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法,在课堂内外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讨论,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为课堂讨论积极做准备。通过教学的引导,学生将学到各类知识,并将其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并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钻研,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力。广泛采用学导式、驿语式、综合式、虚拟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员设置课外科研课题,并吸收学员参与日常科研实验,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员的积极性。

  4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教学特色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口腔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综合医疗、器械、技工、审美等多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养成是口腔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核心环节。针对国内学生动手能力差、机会少的现状,我院在教学安排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增大了参观、见习课的比例,并强化学员的基本功训练。为二年级学生开设了《牙体形态学》课程,通过150颗石膏牙的雕刻训练,学员逐步掌握了牙齿的基本形态和相关的雕刻技术:为三年级学生开设了《义齿修复技术》课程,从弯制卡环、取模、制备蜡型等基本训练开始,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使学员逐步掌握口腔医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系列训练,学员进入口腔专业课学习时,就具备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对专业课的学习大有益处。

  5  树立早期专业意识,实现专业教学全程化

  为了使口腔学员早期树立专业意识,改变学员二、三年级时还对本专业一无所知的现状,经过多方论证,我院为一年级学员开设了《口腔医学导论》,请知名专家教授介绍口腔医学院各个学科领域,用教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学院和教授的成就激励学生,并安排临床参观见习,使学员早期接触临床,树立口腔医师意识,加上后期的基本操作训练,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和操作基础。根据课后的问卷调查显示,学员非常欢迎这样的教学方式,并希望导论课继续开设下去。从《口腔医学导论》、前期口腔基础课程、基本操作训练到专业课、临床实习,口腔专业教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延续不断,实现了专业教育全程化,构建了新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6  改革考核方法,全面加强考风建设

  在各类考试中,坚决做好试题的保密工作,试卷专人保管,学员、教员“双盲”,重大考试由院、部领导到场巡视,临时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员参加监考,整个过程严密有序。

  各科考试均按照教考分离的要求进行考核,由机关组织命题,授课教员不参加命题工作,试题由机关封存并直接送达考场,严格考场纪律,院、部、科室领导亲自监考,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员监考,对违纪学员严肃处理;毕业考试和阶段考试统一标准,严格要求;重大考试采用集体阅卷、“双盲法”阅卷,有效地控制了“人情分”的情况。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的日益更新,考核方式也要求随之改革,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我院近几年来在试卷类型上进行了以主观论述题为主,客观题为辅的改革,降低了抄袭率,增大了学员发挥的余地;在考试类型上采取综合式考评,即综合理论、实验室操作和课外科研的情况评分,对《口腔材料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采取了论文式考核、答辩式考核,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7  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利用新的口腔门诊大楼建成使用的契机,我院加大了教学投入,对实验室重新进行规划 设计,合理设置,建设综合教学实验室,以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办公区,改善教员备课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

  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仿真头颅模型,建立现代化的实验训练基地。实验室内完全模拟临 床真实操作环境,学生可在仿真头颅模型上进行牙体科、修复科、正畸科、颌面外科等各种临床操作。所有的操作都将得到电子仪器客观的测量评价,将极大地提高学员的操作准确性;教师可以通过中央监控系统,观察到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屏幕看到教师的示教,解决了口腔视野小、示教效果不佳的问题。学生将在实验室内完成全部临床前培训,提高了实习质量,保证了患者的利益。

  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继续深化口腔专业五年制本科的教学改革,及时总结第一轮试点结束后的经验。获取一线材料,及时调整教改方案,做好各轨道、各学科的教学组织、协调工作,保障教改计划更好地实施,以便取得最佳教改效果,为推动我国口腔医学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医教部,陕西西安 710032)

作者: 李 东,贺建军,邝 容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