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年第4卷第5期

中小城市院前急救网络建设的思考——市场竞争与急救模式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介绍了荆门市院前急救系统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其急救模式随着发展而变化:依附医院型→单纯调度指挥型→院前急救型。提出了“市场主导急救模式,竞争推动急救发展”的观点。关键词:医疗急救。模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介绍了荆门市院前急救系统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其急救模式随着发展而变化:依附医院型→单纯调度指挥型→院前急救型。提出了“市场主导急救模式,竞争推动急救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  医疗急救;模式;市场竞争

    目前,各地(特别是中小城市)急救服务系统正在建设中,在选择急救模式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而建设,而不能盲目照搬和主观决定。

    1  基本概况

    荆门市地处长江中游经济带,是一座以石化、医药、石膏为主要发展的化工城市。全市现有人口300多万,辖一市二县三区,市区人口40万。市区有3家综合医院(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石化医院)。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坐落于中心城区象山脚下,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集医、教、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现有病床近千张,在职职工千余人。医院设有20多个专业病区,荆门市微创手术中心、荆门市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及白内障复明中心均设在该医院。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坐落于西城区青山脚下,始建于1980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科研、教学、预防和康复为一体的大型地市级综合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和国家863计划肿瘤科研基地。同时还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同济医学院、三峡大学医学院本科生教学基地。

    荆门市石化医院位于荆门市东城区东宝山北麓,其前身为武汉市第七人民医院,1970年整体搬迁至荆门,是卫生部确认的集临床、科研、教学、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武汉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疗技术协作医院,荆门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也是省内多所大中专医学院校的临床实习基地。

    2  院前急救发展历程

    荆门市120急救中心于1994年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属于依附医院型模式。从业人员由市一医院急诊科30多人组成,由医生、护士、驾驶员配合完成任务,车辆为4辆普通救护车,车上配有简易急救设备,备有“120”电话通讯系统。自1996年,市二医院、市石化医院分别推出了“999”、“995”急救电话号码,并各自配有3辆救护车,由各院急诊科组成救护人员。

    至此,荆门市120急救中心独家经营医疗急救的历史宣告结束。999、995急救电话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在寻求急救时又多了2种选择,为急救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市民对急救单位的选择大大提高了3家急救机构的服务质量。多家急救单位竞争带来了活力和生机,真正使老百姓受到了益处。

    3  发展现状

    荆门市急救市场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3家急救单位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宣传各自的急救号码和急救水平。荆门市作为一个内地中小城市,急救日呼叫量平均20人次,其资源和需求比例导致3家医院竞争日趋白热化,而市民在需要急救时会先后拨打120和999、995 3个电话,选择最先到达的救护车。随着市场的竞争,3家急救单位在现场争抢病人、互相推诿无主病人等现象时常发生,甚至出现相互砸救护车的恶性事件。致使全市医疗急救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市卫生局和3家急救单位都认识到需要及时处理好相互和谐生存和发展关系,3家医院应该既相互竞争,又要合作,协调互补,发展自己的品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让老百姓自己来选择急救医院。

    荆门市卫生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82号文件和荆门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于2003年10月组建“荆门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由正在从事院前急救的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石化医院共同协商组建事宜,最后达成协议:3家医院的院前急救号码全部关闭,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于2004年1月1日正式运作,运作模式为单纯指挥调度型,救援中心隶属市卫生局,为独立全额卫生单位。在具有急救能力的3家医院设急救分站(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石化医院),中心根据就近就急、病人自愿的原则对3个急救分站进行统一指挥调度。中心和急救分站共同完成全市院前急救功能和任务。

    急救资源总体情况:(1)人员。指挥中心有工作人员11名,3家从事院前急救的医疗机构共有救护人员60多人。形成了由调度员、医生、护士和驾驶员分别按各自职责紧密配合,共同完成院前急救医疗服务。(2)车辆。全市用于院前医疗急救的救护车10辆,根据急救装备配置标准,配置有不同的急救装备,以充分利用现有急救装备,提高使用效率。(3)通讯。调度平台采用的是国内先进的“120”指挥调度系统,一机双屏、两受理席。集有限、无限、远程监控、GPS等系统。(4)执行管理:①救援中心调度员根据调度原则在1min内发出派车单,派车单通过光纤专线传输到相应急救站,各站根据派车单在2min内出车,调度中心使用视频监控系统,随时了解急救站的工作状况及车辆状态。②救援中心对各急救分站进行规范的管理,统一救护车标志,统一收费标准,培训提高各急救站救护人员(包括司机担架员在内)的急救水平,制定了《荆门市市区院前急救管理暂行规定》、《岗前培训制度》、《急救分站建设标准》。采用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及走访急诊病人及家属等形式加强监管,对不按规定履行急救义务的急救站进行处罚直至取消其急救资格的行政手段进行管制。

    4  发展思路

    通过1年多的运行,共抢救病人5000多人次。各急救医院都集中一切力量发展自己的专科特色,竞争转向品牌服务、专业技术特色方面,由原来医院抢病人变为现在病人选医院。在这种充满活力的竞争下,各急救医院为了集中提高自己的一切,发展院内急救工作。在这情况下3家医院要求将院前急救(救护车)移交给调度中心,由中心负责院前急救,院内由医院负责的急救网络——院前急救型。

    院前急救型即院前急救指挥的总调度,中心配备人员(司机、专业技术人员)、车辆,为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既有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权,又有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权,按照地理区域,以派车半径为原则,设分站及站点,与有关医院紧密配合,形成院前由急救中心负责,建立院前急救型模式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较多的人员,这就需要政府支持与投入。我们正在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培训人员,为这种模式的建立作前期铺垫工作。

    5  讨论

    我国院前急救事业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82号文件,全国急救中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特别是中小城市),所选择的急救模式也是各地不同。有的地方不合实际的大而全,急救水平和管理能力都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同时造成资源浪费;而有的急救中心只做到院前转运,为了应付文件精神而建设,影响了急救事业的发展。

    各城市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地方经济、市场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急救模式不能一蹴而就,在选择急救模式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而逐步推进,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也不能为了应付而建设,也就是说不能违背市场规律而盲目照搬和主观决定而建设。

   (荆门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湖北荆门 448000)

作者: 李艾娥,李元宏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