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年第5卷第8期

完善医疗急救建设,全力挽救生命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急救医学作为一门边缘性独立学科,近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急救体系不完善、急救功能不清晰、急救人才缺乏系统培养以及急救专业工作的风险大、待遇低等因素严重影响到急救医学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对病员生命健康的呵护。为此,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加强急救人才培养和管理将有利于急救科学的发展,更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急救医学作为一门边缘性独立学科,近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急救体系不完善、急救功能不清晰、急救人才缺乏系统培养以及急救专业工作的风险大、待遇低等因素严重影响到急救医学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对病员生命健康的呵护。为此,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加强急救人才培养和管理将有利于急救科学的发展,更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关键词】  医疗急救; 急救建设; 人才管理

    Perfecting emergency medical construction  and going all out to save  patients’ life

    Yuanjie Yi

    AbstractTh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had a quicker development with a frontier and independence science in recent years.But,at present,many factors made a notable impact to the emergency development and the patient health,such as emergency system building,emergency  function  perfecting,emergency  talent training,emergency high profession risk and low reward etc.Therefore,overcoming those scheme may be useful not only to th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development,but more fit to saving the people’s health.

    Key words emergency medicine;emergency  construction;talent management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echi  ,Yuechi 638300,China

    Correspondence to:Yuanjie Yi.Email:2005yyj@163.com  

    医疗急救包括社会救治在内,就其作用来讲,至少有两个主要目的:(1)用最短时间减轻病员痛苦;(2)用最快的速度挽救病员的生命。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都需要完善的急救体系的建立和急救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1  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急救体系

    1.1  区域性急救组织的建立  医疗救治从国家的发展来看,尤其是我国的人民民主政府的医疗救治,已经不单是医疗机构的独立履行职责的执业行为,而是需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密切支持配合和保障下的社会救治和关怀,它是关系到民生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措施。因此,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医疗机构、社区医院以及接受过医疗急救培训的社会人员应该有机地组成各自区域内的救治体系,从组织保证上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医疗救治的指挥、调控者,为保障医疗救治行为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财力保障,医疗机构作为救治的主体,履行依法执业和规范执业的医疗救治,社区和接受过专门救治培训的人员履行及时的、基本合理的、初步的处理、及时报告和移送的责任。这样就会使得目前的医疗救治任务从单纯的医院行为转变为全民行为和各级政府的一种社会责任,改变医院的被动出击和救治后“无人买单”形成的消极局面,真正在制度和体系上有明确的保障。

    在组建医疗救治体系上,急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关键。医疗机构作为配置的主体单位,对本单位的救治体系应充分考虑,尽量配置合理的急救人员,对分管院长、科室主任、急救小组按照相应的要求,针对医疗急救的病种选配急救人员。在2006年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城乡居民主要死因中: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消化系疾病、呼吸系疾病、损伤及中毒等位列前十位。说明这些病种发病率高,急救接触机会多。那么在组建医疗急救队

    伍和体系相关人员的培训上,也应予以重点考虑。曾进行过明确的分类统计[1],也有利于各级医疗机构急救队伍的建设。

    1.2  制订急救相关流程,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控制诊断标准  由于急救的目的和处置不同,那么相应的抢救流程也不应相同。即使相同的急救目的但病情程度不一的采取措施也可不尽相同。但主要的抢救要点应予以规范,并对全部急救人员组织反复学习和揣摩,形成一套适合本院急救的“急救常规”,提高对突发疾病的认识,减少错误处置。对急救人员应分配相应的任务,制订实际的岗位职责、设备的规范操作程序、容易误诊疾病的处置要求、急救物品检查要求、急救物品的管理和设备状况的定期报告以及医院的不定期检查和处罚要求等,严格按照制订的急救流程进行处理[2,3],并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处置,使患者得到合理及时救治,减少错误处置带来的伤害。

    1.3  保障120通讯畅通,尽最大可能排除干扰电话占线  120电话不是一部普通电话,而是面临绝望和饱受痛苦折磨的病员对生命的呼唤和对生命的哀求。如果病员连生的呼吸都不畅通,连生的希望都中断了,那么他还能够坚持多久?然而120电话目前国内尚未制定制约和惩罚制度,即使存在,也可能缺乏应有的力度和深度,更缺乏政府制度保证和执法机关的密切配合。因为它在定位上是带社会公益性、服务性事业单位电话,而不是有关国家安全保障、社会警戒的执法机关带有违法惩戒性的电话,因此,精神病人可以反复拨打,小孩可以反复拨打,恶意人士可以反复拨打等,使120干扰电话不断,且已影响到全国急救领域的通讯畅通。目前有的地方将120、110和119三台合一干扰有所减少。

    1.4  合理分配救治时间,尽力挽救生命  由于医疗急救没有时间性和规律性,加上急救人员相对缺乏,尤其是基层医疗急救科。对于单个急救病员还有充分的急救时间,如果遇到批量的急救病员则需要合理分配救治时间和做出分流的安排,在抢救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尚未给予救治病员的病情变化以求及时调整急救处置程序,这种可调整的或更新的程序符合医疗原则或得到目前省级医学会的推广和认可。

    1.5  加强对医疗急救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  医疗急救科室是各级医院的重点窗口科室,是接触到情绪不稳定病员最多的科室之一,妥善接诊和处理急诊病员需要高超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技术上力求挽救生命,在艺术上让患者和家属心理上得到认可和满意。因此,有时候面对这种特殊的医疗关系,按照医学诊断标准应该宣告死亡,但是就病员家属而言,医疗救护人员“没有作为”就“草率”定论,他的认可程度低,容易引起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和医疗纠纷的产生。所以,我们还要全力以赴地抢救,直到汗流浃背。而当前执法机关就病员殴打医护人员的事件,多认为属于医疗纠纷,很难处理。尽管卫生部和公安部分别在1986年10月、2001年8月等就出台相应通知和管理办法[4,5]。就目前来看,主要靠医疗机构内部安全管理和医师从业的艺术性来保障自己日常工作时的人身安全。有的医院还试行聘请了公安执法人员担任医院的副院长来加强安全管理。

    2  加强急救人才培养和管理,确保急救人才技术过硬,救治到位

    在医疗急救中,人才是主题、是关键。除地区差异外,更多是在管理和培养人才方面失真太多。在理论上说,相同硬件环境和人才背景,不同地区差异不会差距明显,事实上又是否如此呢?

    2.1  完善教育和培养体系  目前的高校尚未普遍建立完善的急救医学专业[6],各级医院急诊医师为临床医学毕业生,到医院后经过轮转一定时间后固定到急诊科工作,缺乏系统急救医学培养和深入的急救专科培养如心血管专业、消化科专业等,急救知识相对缺乏[7]。也由于急诊工作的高奉献、低回报和工作强度幅度差异大等情况,多数临床医生不愿从事该专业工作。因此,在缺乏系统急救教育的情况下,不加强从业人员的后继培养和复训,急救水平可能差异更大。医院应将急救人员分批反复进行培养和训练,对科室正副主任轮换进行全面培养,对专业小组人员进行深入专科培养,从技术上对急救提供保障。当然,急诊医师的全科化培养也是目前所倡导的一种培养方式[8]。

    2.2  深入开展院前急救演练和人员复训工作  院前急救是挽救病员生命的重要处置方式,在院内对常见的心肺复苏、清除气道异物、中毒、心脏急诊、呼吸急诊等高发病种的院前急救应反复演练,定期考核。进一步对社区医生的常见急诊急救进行反复培养,推广到社会定期开展社会人员的合适急救病种的急救培训。通过培养、复训、考核、总结、改进等步骤逐步提高救治水平,当危及生命的疾病发作时,让患者都及时得到初步处置,争取抢救时机,等候专业人士到来[9,10],提高对病员的生存机会的把握。对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中毒、猝死等疾病最好都能实施现场初步救护,争取抢救时机。比如像猝死的病员,出现心悸、疲乏、呼吸困难等再有神经系统出现意识障碍而不及时进行心脏复苏抢救,病员4~6 min就进入不可逆生物学死亡。所以,及时的救治就关乎生命了。

    2.3  做好职称技术管理,严格考核标准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级别是评定医师技术水准的法定标志,职称管理疏、严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疗水平的高低,对医疗急救的影响也不例外,内部的“三基”训练也往往达不到实际效果。有的地方职称考试曾出现“脱管”现象:考场纪律松散,参考人员身份不实,甚至出现换卷换名等情况,那么,换来的急救水平会怎样?三级医师制度的监管作用如何保证?因此,国家应严格各地的职称考核管理,拉大专业技术差距,增加技术级别间的专业难度,提高级别间相应待遇,使职称管理由易变难是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和提高医师的社会地位。在有的专业上可实行省统一监控考核,对不同级别医院的在职人员可实现分段管理,如乡镇级归属市级,县市级归属省级等办法考核管理,或者按照医院等次进行管理等。2007年5月施行的《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将有助于推进社会的监管力度。在内部训练上还需要要求在职人员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通过严格考核管理,不断提高目前医务人员工作待遇,改进目前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急救水平还会再上一个台阶。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对医疗急救的点滴之见,培养急救人员还有重要的法律法规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学习、“八荣八耻”的学习等,使之不断更新为民服务的观念,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急救工作的开展,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医患关系的改善,急救工作不断细化和规范,医疗急救工作会再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的健康保卫会再谱新篇。


作者单位:岳池县人民医院,四川岳池 638300

作者: 易元杰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