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年第5卷第11期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范实验室获得性感染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检验科是医院病原微生物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如何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范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对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检验科是医院病原微生物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如何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范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对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获得性感染


    检验科是医院病原微生物的集散地之一,经历了SARS那场全民皆兵,惊心动魄的战斗。了解到国内外多次发生实验室的实例,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存在着许多被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近年来,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如HIV、丙肝病毒以及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成为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和生物安全关注的新重点,更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生物安全防护对实验室工作人员乃至对我们全人类的重要性[1]。因此,落实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控制,事关国际民生,意义深远。

    1  历史回顾和现状

    Pike等在1976年公布的调查显示,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中,细菌占大多数(43%),其次为病毒(27%)和立克次体(15%),并以布鲁菌病、伤寒和Q热为最常见的发病,总体病死率为4.2%,其中以衣原体感染导致的病死率为最高(7.8%)。在病毒感染中,主要为肝炎病毒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两者合计占36%)[2]。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调查资料显示,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已成为实验室获得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许多资料显示,医院内的临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年发生率约为0.3%。不同类型的实验室感染情况有些差异,发现小型实验室更容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可能与这些实验室设备简陋、缺乏防护措施和经验有关[3]。一般认为,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风险以微生物的毒力感染剂量以及接触机会密切相关。

    2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主要途径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标本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得出结果,标本基本的运行过程包括采集、内部运输、实验室处理过程和实验后处理过程。有关资料显示,大约2/3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是因为直接在病原存在的环境工作中造成的[4]。现在我们就标本的运送途径来分析其感染的几个重要环节。

    2.1  标本的采集和内部运输  标本在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与病人接触,抽血、导尿等因采集标本而产生的医疗垃圾,标本采集后从采集点运至实验室途中,标本外溢、喷洒、容器破裂或者通过针刺等途径都有可能污染环境,导致获得性感染,

    2.2  标本的实验室处理过程  标本的实验室处理过程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最重要环节,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重要途径有吸入、吞食、接种以及皮肤和黏膜的污染。

    2.2.1  吸入  实验室在某些操作过程中,如标本离心、混匀、颠倒、辗磨或烧灼接种环时,常会产生气溶胶,气溶胶中有许多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小颗粒会悬浮于空气中,易被实验室人员吸入直至肺泡。因此,除了典型的通过空气的传播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以外,一些自然情况下不通过空气传播的微生物在实验室中通过某些操作而产生的气溶胶而发生传播。

    2.2.2  吞食  一些下意识的从手到口的行为,如翻阅被污染的文件或使用被污染的工作用笔后,把手指放入口中,或某些不良习惯(如咬指甲),可引起吞食途径的感染。由于用房拥挤,不法划分污染区和清洁区,以至在实验室工作场所吃东西、吸烟、喝水等,或就餐前不洗手也是原因之一。早期的一项调查表明,操作时用嘴吸液体是引起实验室感染的重要原因。

    2.2.3  接种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物体,通过某些实验室事故,如针刺、刀片、碎玻璃割伤等途径发生接种感染。在所有因实验室事故引起和获得性感染中,针刺占25%,割伤占16%。另外被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昆虫动物叮咬也是造成感染的一条主要途径。因此,针等锋利物品需有合适的容器丢弃,以减少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废物处理人员发生感染的风险。

    2.2.4  皮肤和黏膜的污染  在实验过程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液体,溅入眼睛、鼻孔等外黏膜,或通过污染的手触摸面部,可能导致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因此对手的清洗和消毒是预防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完整的皮肤是阻止感染发生的有效屏障,但是,不注意的微小损伤,却常常成为感染发生入口处,一项早期的调查显示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自身皮肤直接接触机会约为每天10~15次。因此,在HIV、HCV等广泛流行的今天,实验室工作人员提高对此类感染风险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极其重要的。

    2.2.5  标本的处理  实验完成后,实验工作台以及器械、仪器以及实验工作区都已被标本污染,如不及时消毒,严格地处理这些医疗垃圾,那不仅仅是造成实验室获得性感染,而将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病原菌的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3  生物安全措施的必要性和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预防

    由上述所知,在有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实验室还必须有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它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内部工作人员,而且也是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化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全面实施,建立高效的监控网络和反馈体系。对于有效预防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控制蔓延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至关重要。临床实验室应根据国家有关生物安全法规,联系自身实际,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并在工作程序中得到落实。

    目前,各基层医院的实验室在上级有关行政部门检查和督促下,基层单位领导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提高了生物安全意识,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了许多改善,各项实验室制度也逐渐完善,但是,仍然有许多的生物安全隐患。例如:(1)实验室的用房面积未达到标准要求(一级1200 m2,二级800 m2)为数不少,从而导致污染区、清洁区、工作区与生活区无法划分,相互干扰,消毒隔离困难,交叉感染无法避免。(2)生物安全制度缺乏操作性,形同虚设。(3)医院经济困难,投资力度不够,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不符合要求,设施不完善,如缺少排风扇、水龙头和实验台面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无生物安全柜,对易产生气溶胶标本的检测,未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而无法保障检测者自身安全。(4)仍然有许多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欠缺,制度落实不认真,消毒概念模糊(实验室内吸烟、用餐,冰箱内贮存食物),不重视每天终末消毒与应急消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物安全从忽视到重视需要一个过程。众所周知,检验科是医院传染源集散的场所,SARS实验室感染的沉痛教训,应该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检验科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院领导、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支持与协作,这就要求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4月颁发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标准,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尽最大的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下为我科就实际相关情况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的部分内容:(1)对所有血液和体液标本均有“感染风险”警示标志。(2)锐利物品均存放于特别坚固容器内。(3)用酒精擦洗或医用肥皂洗手。(4)实验室内不得抽烟、吃食物。(5)存有临床标本的冰箱不得用于存放食品。(6)采用合适的移液器具,禁止用嘴吸液体。(7)每天消毒工作台面,发生液体溢出后即刻消毒。(8)工作室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具,离开实验室时去除。(9)对可能发生的液体喷溅操作必需佩戴面罩、口罩和防护眼镜。(10)对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溶胶或液体喷溅的实验须有有效的防护设施。

【参考文献】
  1 Sewell DL.Laboratory-associated infections and biosafety.Clin Micro Rev,1995;8:389-405.

2 Klietmann WF,Ruoff KL.Bioterrorism: implications for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ist.Clin Microbiol Rev,2001;14:364-381.

3 泮孝彰.新发传染病.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

4 陆永绥.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31.


作者单位: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宜春 336000

作者: 姜东,余海根,付莲花,周哲明,龙筱莉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