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1年第9卷第2期

193例颅脑外科危重患者转运流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通过193例颅脑外科危重患者转运流程,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的对策。方法2007—2009年本院193例患者转运流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改进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病情稳定,治愈或好转161例(83%),放弃24例(12%),死亡7例(4%),转院1例(1%)。结论坚决遵循JCI医院标准,持续质量改进,优化转运......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通过193例颅脑外科危重患者转运流程,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的对策。方法 2007—2009年本院193例患者转运流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改进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病情稳定,治愈或好转161例(83%),放弃24例(12%),死亡7例(4%),转院1例(1%)。结论 坚决遵循JCI医院标准,持续质量改进,优化转运流程,树立以“患者安全为目标”的观念,给予患者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是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关键。

【关键词】  颅脑外科危重患者;转运流程;问题分析及对策

 作为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国际医院评审通过的华山医院,一直遵循着JCI要求,以人为本,在工作中不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式,来杜绝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持续质量改进方式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理论 [1],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护理的各项管理工作中[2~16],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分析了2007—2009年193例病情突然变化的危重患者从病房转入重症监护室(ICU)的流程情况,以探讨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的护理安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93例,男98例,女95例;年龄11个月~89岁。转运前需要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者29例(15%);鼻导管给氧者164例(85%);气管插管者23例(12%);需要静脉升压药者1例(1%);转入ICU 193例,其中5例(3%)患者需急症手术

  1.2 转运过程中的并发症

  193例病人中,29例(15%)病人在转运过程中氧饱和度发生改变,其中氧饱和度低至90%以下7例(4%),最低为84%,经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后氧饱和度改善者22例(11%)。120例(62%)病人在转运过程中有意识改变,其中出现烦躁者32例(17%),意识不清者71例(37%),意识丧失者13例(7%)。55例(28%)病人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呼吸形态变化,其中23例(12%)患者呼吸减弱,32例(17%)患者出现呼吸频率加快,正负>5次/min 40例(21%),正负>10次/min 15例(8%)。

  1.3 结果

  本组患者病情稳定,治愈或好转161例(83%),放弃24例(12%),死亡7例(4%),转院1例(1%)。

  2 讨论

  2.1 病房患者转入监护室流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2.1.1 转运前护理人员抢救物品准备不完善,缺乏对危重患者应急处理能力[17]

  2.1.1.1 各项物品准备不完善是影响患者安全转运的重要因素

  应急物品备用不齐全可延误转运中治疗和抢救而影响安全转运,转运工具如简易呼吸球囊准备不完善,配件不齐全或没有及时维修,性能不良等严重影响转运安全[18]。本次案例中,193例病人在转运过程中需要不同程度供氧,其中30例(16%)未备氧气袋加压给氧;16例(8%)简易呼吸器囊未备齐全。

  2.1.1.2 转运途中药

  转运过程中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有148例(77%), 包括氧饱和度低至90%以下,严重的呼吸形态改变以及意识紊乱。抢救药物如甘露醇,德巴金,安定等应列为转运中的常规药物。另外,每次转运应根据病人的自身情况而携带不同的应急药物。

  2.1.2 医护人员的资质和能力

  医护人员的资质和能力关系到患者的安全[19],通过访谈形式了解:1~5年年资较低的医护人员(30%)抢救经历略显不足;5~10年的医护人员(30%)抢救经验亦显欠缺;10年以上的医护人员(40%)因抢救次数都在10次以上,故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抢救技术。《护士条例》中规定,护士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护理人员在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承担着极大的风险,患者的转运并不是简单的运输过程,转运中的救护能力反映了一个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20]。

  2.1.3 接收科室的准备不完善

  本组20例患者(10%)在转运前,转入科室与接收科室电话沟通协调欠妥当,接收科室的床位、监护设备和吸氧装置等准备不完善。当患者转到时不能及时顺利地接受治疗和监护而影响抢救效果[18]。

  2.2 转运流程的改进对策

  2.2.1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2.2.1.1 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进行急救技能训练,如CPR、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提高护士应变能力;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护士职业责任感。医院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而配备不同年资的护士,如病情较重者由年资高、应变能力强、技能熟练的护士负责转运,还可根据病情需要,增加医护人员,以保证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安全。

  2.2.1.2 加强专科知识及应急处理能力[17]培训

  护理工作是医疗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医院里,护士是同患者接触最多的人员,特别是夜班,护士的责任是以患者安全为重心,因为护士是患者的第一接触者,而呼吸、瞳孔、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往往在夜间发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对挽救患者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患者病情突然变化时,当班护士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尤其是年资较浅的护士,必须清楚自己先做什么,例如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应马上通知医生,并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有痰液的患者,立即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争分夺秒同时检查氧气袋或简易呼吸器囊各衔接是否完善等。

  2.2.1.3 护理人员要掌握神经外科特殊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的培训

  如脱水剂20%甘露醇250ml应在15~30min内滴完等;血管解痉药尼莫同使用时应用微量泵严格控制输入速度,并与常规补液同时滴入等;降压药佩尔地平使用时应控制滴速,监测血压,根据医嘱来调整滴速等;镇静剂安定使用时应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等。所有药物使用时都应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用药效果,并即时根据病人情况调整药物,本次案例中共20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其中仅1例在转运过程中调整药物浓度。

  2.2.1.4 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抢救流程的培训

  如联系值班医生、夜间护士值班组长(oncall)、夜间相关转运科室及外勤。通知接收科室做好接受患者转入准备。抢救期间要充分利用身边所有人员,如一个人当班时,一定要先解除对患者致命的因素,同时尽可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家属来寻求救援。Jarden[21]及Belway[22]等表示患者到达ICU的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成活率及患者的住院天数的长短,这就需要护士有敏捷的反应及熟练的技能来尽量缩短患者到达ICU的时间,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2.2.1.5 护理人员言谈举止的培训

  护士的正确言行是避免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当患者家属或旁人告诉护士异常情况时,护士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考虑是不是病情要发生变化的前驱预兆,不要笑话他们神经过敏,而应当把这视为信息来源的一种,不能轻视。抢救患者时应本着救死扶伤的观念,以抢救生命为重,坚守自己的职责,不要谈论不相关的话题,更不要在患者及家属面前谈论一些可能引起医患矛盾的话题。

  2.2.2 建立医护沟通平台

  2.2.2.1 护理和医疗应协调一致

  护理和医疗是分不开的,互相有交叉,医生也应该对护理知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医生和护士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应互相协调一致,互相照应,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2.2.2 神经外科有专科特殊性,可以定期请专科医生给护士上课

  教材可根据病区特色,为护士主要讲解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情变化时的应对措施,护理时观察的重点及特殊注意事项。

  2.2.2.3 定期进行医生和护士的座谈会

  谈谈医疗和护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或新技术,交流为患者服务时所处不同立场的心得,这样既可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又可使医护关系变得更融洽。

  2.2.3 加强转运途中的监护

  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能直接反映脑外科患者病情的危急程度,应密切观察持续监护,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23]。颅脑损伤并发中枢功能不全患者,排痰功能丧失易致误吸,呼吸道不通畅是引起脑缺氧的常见原因[24]。所以转运中必须保持气道通畅,根据病情保持适当舒适体位,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效,防止滑脱,如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深静脉留置针。途中细心照护,注意保暖。国外有学者推荐采用危重患者转运的评估量表[21],这种量表可以快速记录患者在转运前及转运途中的病情变化,防止重要观察记录的丢失,表格包括转运前的准备及评估,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及监护及并发症的处理等内容。经临床ICU护士的使用证明这种表格是行之有效的,并能保证患者的护理及病情记录的连续性。

  2.2.4 转运设备的完善

  如果具有先进的转运设备,患者在转运途中即使有病情变化需要处理,也不会延误患者的抢救时间,Velmahos等[25]介绍了一种先进转运设备LSTAT(Life Support for Trauma and Transport),这种设备类似于一种平车,被称为便携式ICU,这种装置上有呼吸机,除颤仪,负压吸引器,输液泵,有创压力监测,心电监护,氧气流量监测表及自动血压监测等,可用于海陆空等任何地方的患者转运,经过临床实践,这种设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抢救的成活率。

  2.2.5 接收科室的准备

  接收科室的准备也很重要,接收科室应避免患者到达后,再准备床单元、氧气等抢救器械而耽误抢救时间,造成医护人员操作慌乱,轻则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埋怨,重则引起医疗纠纷。转运前,转出科室应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并交代该患者需准备的特殊器械、物品和药品等,使之获得患者的病情资料及作好充分接收准备。临出发前,应再次确认接收方已做好相关准备,通知患者到达的时间。联系电梯,减少等候时间[26]。

  2.2.6 转运后信息的反馈

  转入科室与接收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安置患者,详细进行转运前、后和途中的生命体征、病情、治疗、用药、心理等方面的交接,做好记录并双方签名。

  3 小结

  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在医疗活动中,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发生错误的概率也相对较高[27]。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着高风险,转运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不当,不但会影响患者的救治,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从而产生医疗纠纷。我们应坚决遵循JCI医院标准,持续质量改进,优化转运流程,树立以“患者安全为目标”的观念,给予患者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是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继平.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

  2 冯海莲,彭凌.应用PDCA循环提高护理教学质. 医院管理论坛,2010,27(3):39-40.

  3 车文芳,赵书敏,朱淑群. PDCA循环在年轻护士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护理研究,2009,23(2):559-560.

  4 孙秀玲,王玲勉,薛晓英. 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0,24(1):163.

  5 沈亚儿,应佩秀,周孟素,等. PDCA循环管理在护理病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04-605.

  6 高玉霞,安力彬,陈兆杰. 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与PDCA管理程序的研究. 护士进修杂志,2007, 22(2):125-127.

  7 周雪芬. 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 2l(10A):67-68.

  8 王瑞英,金姚珍. PDCA循环管理在防止新生儿皮肤损伤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A):17-18.

  9 刘志霞,郭淑婷,苏齐,等. PDCA循环法对肿瘤病人化疗的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B):67-68.

  10 邵振莉. PDCA循环管理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6-7.

  11 申晓梅,和宝兰,丁亚芳. 运用PDCA 法管理病人静脉输液全过程的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2003,19(8B):226.

  12 何玉珍,赖文辉. 运用“PDCA”循环实施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成效.护士进修杂志,2003,18(6).

  13 Jenkins CBS.Using the PDCA process to decrease pressure ulcer incidence. Journal of Wound, Ostomy & Continence Nursing,2008,35(3) Supplement:42.

  14 Anwar F, Abdelaal M A ,Anyaegbu C.Monitoring Crossmatch / Transfusion Ratio Using FOCUS-PDCA Quality Model. Transfusion,2007,47 Supplement 3:269A.

  15 Meehan C D,Silvestri A,Street E D.Improving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in a hospital setting using the PDCA approach.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1993, 7(4):56-63.

  16 Roesser K. Decrease the risk of chemotherapy errors through a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and a focus PDCA (plan, do ,check, act) quality improvement model . Oncology Nursing Forum,2007,34(2):510.

  17 孟海东,何忠杰.危重患者院内与院际转运指南.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4,6(7):479.

  18 凌晓红,范素红,鲍红光.全麻病人术后安全转运在手术室的应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30-33.

  19 Helen Hossing.护理与病人安全.中国护理管理,2007,7(1):23-24.

  20 黄丽明.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蛇志,2007,19(4):319-320.

  21 Jarden R J, Quirke S. Improving safety and documentation in intrahospitaltransport: Development of an intrahospital transporttool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2010, 26:101-107.

  22 Belway D, Dodek P M. The role of transport intervals in outcomes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ho are transferred to referral centers.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08, 23:287-294.

  23 丁振华,诸荣妹,许德冬.重症颅脑损伤134例院内转运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75-2676.

  24 吴景文,辛翔.弥漫性脑挫伤诊断及救治.中华创伤杂志,2003,3(9):321.

  25 Velmahos GC,Demetriades D, GhilardiM,et al. Life Support for Trauma and Transport:A Mobile ICU for Safe In-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njured Patients. J Am Coll Surg,2004,199(1):62-68.

  26 谷荣,丁昌兰.ICU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7):57-59.

  27 钱萍.加强医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4,4(6):17.

作者: 陆 琳,李晓英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