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1年第9卷第3期

谈谈中医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概括了中医实践中的几种文化现象,从中进一步阐述了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文化层面上理解中医的意义,探讨了中医立足于文化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实践的验证的体会。【关键词】中医。文化建设中医是一种文化,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中医文化的复苏,伴随国家对中医的空前重视已经形成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概括了中医实践中的几种文化现象,从中进一步阐述了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文化层面上理解中医的意义,探讨了中医立足于文化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实践的验证的体会。

【关键词】  中医;文化建设

 中医是一种文化,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中医文化的复苏,伴随国家对中医的空前重视已经形成一种热潮,国家中医管理机构也对中医院的文化建设提出了详细要求,无疑对于中医的形象建设、传统文化的回归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首先,中医本身就是文化,是中医人直接进入国学殿堂的大门,黄帝内经是我们的掌门法典,其文字之优美,珠玑朗朗,回味无尽,是古文的典范美文,书名冠以黄帝,足见我们的祖先体恤人民痛痒致细致微,爱民之心跃然纸上。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实,使用几千年至今还熠熠生辉,谓之国粹当之无愧,我们深为老祖宗的良苦用心而感激涕零。我们可以说有幸遇得,千古奇缘呢。查阅古代名医著述流传者,至少都是举子以上的学历,甚至是进士第,非文人不可为之事。文人不是自诩出来的,是积累出来的、做出来的。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华佗等,没有白丁。相反,大文豪们都以精通医道备受推崇,柳宗元、刘禹锡,沈括、苏东坡妙笔神韵文章写得太好了,人们不知他们有医学著作传世,医文不能分家,而且医学本身虽不是经国济民,也是匡扶社会,保驾护航,绝对是入世学问,人们对医生地位的尊重是不言而喻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士子考取功名时已经是满腹经纶,哲理文理通透,选官不成,进而为医,继续为民造福,高素质的人一种选择,文化人的结局,但是不是说弃尊就卑,是一种相近职业的选择。进入杏林之后,要想做大医,就需要有宰相的学识、肚量、平衡能力、看问题的角度。所以有一种说法,叫做良医如相。两百年西医的进入,现代科技的进步,显得中医的传统诊法、中药的剂型不适应,这也是中医面临的与时俱进的问题,如何守住中医文化,找到中医文化的根本精髓,保护好、发扬好是现代中医面临的一个课题,装饰文化当然也很需要,那是在提醒社会中医的根,唤醒国人对中医的认识是对的,国家也制订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将以更新的面貌站在中医平台上、有尊严的开展中医工作,对中医界的回春无疑是春风甘霖,接下来,真正把中医的内涵文化建设好,那才是中医发展的根。于此。笔者提出几点看法供同道们商榷,供中医政策制定者参考。

  1内涵文化

  中医的内涵文化按现代要求是做到辨证施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文精神对待不同的体质状况,年龄,从事工作的性质,胖瘦总之不是教条的但对待病人,是不是真正的就到达中医的最高境界了,实践证明,还不是。临床上笔者就是严格地按辨证施治的原则操作,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相反的是,固定的证型套路,如果效果不好,我们会有中医也不行的感慨。古人说书上得来终觉浅,而我们恰好是要求学者们把所学的知识刻到骨髓里,根本不需要自己去考虑什么,这是对中医思路的禁锢。套路是模式,一个人只按套路打拳,恐怕不会打胜仗吧,不按套路出拳,变通出神奇是大家,都这么说,可我们是如何做的,是要大家作为知识的载体,用自己的知识去处理疾病,这不叫文化,应该让大家用智慧驾驭临床,提倡对医道的探索,然而,我们的倡导错了,我们只要求大家记住书本上的证型用方,一个字不要错,就连高级职称考试也是变着法子考你的记忆力,一旦有所发挥,只能落榜。中医教育模式受到置疑也是因为这件事。我们在基层偷偷地抛开书本,对一些疾病进行审视,用五行五脏之间的关联,阴阳气血在疾病中的走向评价,回归到大概念上,问题解决了,当然丛林深深无人做伴,得不到鼓励,很孤单,所以呼唤中医内涵文化的真正实现。现在有人还怀念过去的中医带徒教育模式,是因为带徒模式重视实践,条条框框少了,看问题更接近现实而不是更接近书本。

  2融合文化

  中医走到今天,离古代中医形成的背景越来越远了,虽然本土渊源近,也需要与时俱进,技术上肯定会有一些进步,你不做别人一定会做。国内好多家的中医院做得很大很好,有好多先进的设备,似乎不是传统的中医,我说也是,确实不是印象中的传统中医,生活在这样的文明时代,我们不可以有偏见,不可以泥古不化,有人说出土的青铜器很珍贵,他很喜欢,就不加清洗用来喝酒那不是可笑么?说相声的人一定要穿长袍才是正宗?穿黑色长袍戴瓶底眼睛的人才配称中医么?答案肯定不是。过去的中医骨伤科,因为没有放射手段,练就了过硬的感知功夫,拿捏对位基本是到位的,谈不上十分准确,接好了,大家非常推崇,后来有了放射检查,清楚多了,病人都参与观察,就很放心的治疗,CT、核磁,都是这样哦,中医也应该享受现代眼镜。只要治疗理念不出轨,还是中医的人。有时候我们把一位西药的作用弄清楚以后,可以用来做中医的事情,比如发汗,一定要用麻黄、荆芥才可以是中医疗法么?笔者认为西药也可以拿来为中医服务,阿司匹林我们都知道解热发汗镇痛的药,当然主要是因为它会发汗,笔者就常使用它解决我们中医跟风有关的疾病,比如眩晕,呕吐,胃痛,喘证,水肿,胸痛(心风—心绞痛)、嗜睡(风困肌表)乏力、耳鸣、咽痛、瘙痒、体癣、失眠、肠风(肺与大肠相表里)、狂躁、忧郁等等,这是不是中医呢,其实正因为是个中医,才会发现这些作用,手术刀是技术,不是西医的专利,他们发现了抗菌剂改善了手术条件,不然老祖宗早就把手术做到大脑了。产科,不会也是西医的专利吧,几千年几万年我们生孩子都是自己解决的。

  3和谐文化

  中医学度过了漫长的独立担当过程,其为民族的繁衍昌盛功德昭著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民族的独立的医学体系来源于中国,就称其为中医,带着民族符号走向世界,在今天还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是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为世界人民造福,也是世界之福。中医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涵盖内、外、妇、儿、眼科多种学科,是一笔巨大文化财富,因为沿袭不断,不需要费大量人力整理翻译,就可以直接使用。西方科技的进步,医学家借助科技设备,发现了细胞,细菌,解剖学的详尽等原因,西医学长足发展并且进入中国,粗算起来二百余年了,给中国的健康事业带来了兴奋性刺激,但是由于其医学基础是微观研究,时间长了,失去了宏观角度的研究,所以他的成果也受到局限,而中医则恰好突出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实际上解决了时间因素带来的境况迁移的处理,如果两个医学能够互补,则是最有效的、最节能、最完美的医学体系。可以成为现代医疗,这就是中医也要接受的和谐文化。不要将那些设备归为中医西医,因为医生并不会制造设备,他们只有一个研究的思路,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科学仪器可以给他提供一些数据,仅此而已。所以,中医也可以拿它证明我们的治疗,关键是在治疗时你是不是站在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上,一些技术性的成果,我们说不是哪一个医学体系的结果,比如心脏下支架,如果我们的祖先有这样的设备,又发现这支一下就会好,那么他们会乐意为之。中西医概念搞清了,我们就会放下包袱,快速发展成为两个体系全备的、高效的中国医疗体系。医院内部,通过高层的专家评价体系,把最合适的方案推荐给治疗大夫实施,我们的人民就有福了。

  4独立文化

  中医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本精神,逻辑思维,睿智灵活,已经不是医学本身的概念,所以过去的医学界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很好的民众信任,医患关系从来都是非常和谐自然,绝对不像今天的医患关系这么紧张、这么功利、和中国一直以来推崇仁爱和精神有很大关系,中医虽然做的是关乎人命的事业,但它有足够的自信处理和其他文化的关系,包括佛儒道在内的社会民众大教,融合得非常好,这恰好说明了中医的自信和兼容,今天面对和西医的搭档同台,中医也表现了他的大度,同时,中医在思考时,能够闹中取静,把自己拉回模拟的体系中认真梳理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的就像在组织一场前景未明的战争,这种独立的,无法实景化的导演过程其实是非常辛苦的,非常孤独,而且最终还要承担治疗无效的责任,中医的思维环境异常独立,就像是真的宰相一样,对错取决于一人,这就是探索中医的独立文化性。

  5私密文化

  中国的中医学是一门实用、实在的技术性较强的技艺,身怀绝技是医人的最高境界,于国于民于己均有意义,由于过去的中医传承靠师承授受,门派众多,各怀绝技,互不交流,就使中医的绝招秘术进入民间深层,不向社会公开,在传承中有多种因素导致成熟的东西失传,国家在目前还不能强迫他们交出秘方,只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地保护,本科教育模式中培养的大学生,可能没有机会接触这些东西,所以这部分担当中医院建设中的主力,不能代表中医最高的境界,其实也许这些所谓绝招也许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可以密的东西,但是那一代代流传的积累影响,使他们的名声神秘化,虽然他们不可能解决好此类问题的全部,但是病人没有过高的要求他们,使他们只邀功,不受责,也许正好这些问题也正好困扰其他医学,其他医生。这种神秘现象会加重病人的求治欲望。不密不贵,可能是人的心理作用吧。由于大家最近对中医文化讨论很热烈,国家中医管理局已对中医院建设的文化建设提出了详细的要求,这里就顺便谈谈对中医文化的理解,这是个很大的课题。由于学识有限所谈内容一定还不到水平,希望成为讨论中的一种声音吧。

作者: 郑学农作者单位:(延津县中医院内科,河南延津 453200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