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5年第1卷第1期

试论《内经》“天人合一”的科学性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论述自然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内经》的理论仍有较高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是我国在哲学和医学上永不陨落的东方明星。《内经》《内经》认为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天地与人关系密切,人的生理、病理变化都受天地的影响。它不是脱离、割裂人与天地的联系来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而......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论述自然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用四时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朝、午、夕、夜来对人体的气血阴阳及疾病的变化,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两千多年前提出了如此精辟的科学性。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内经》的理论仍有较高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是我国在哲学和医学上永不陨落的东方明星。

  【关键词】  哲学;医学;时间节律;《内经》
   
  《内经》认为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天地与人关系密切,人的生理、病理变化都受天地的影响。它不是脱离、割裂人与天地的联系来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而是从人与天地的相互联系中来解释生理和病理现象,提出对疾病的治疗原则,“天人合一”是《内经》研究、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它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么,“天人合一”思想是否科学呢?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本文就这个问题浅谈个人看法如下。

  1  “天人合一”是个唯物主义的命题

  有的人一听到“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就联想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就断定它是唯心的。其实大谬不然。《内经》“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与董仲舒“天人感应”不同,而且恰恰相反,是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我国古代“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观点一致的。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是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服务的,主要观点有:(1)天是人格化的天,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是万能的;(2)人、动植物是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天有意识,有目的创造出来的。董仲舒说:“天之生物也,以养人”。又说:“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这就是说,天生一切事物和道德观念都是为了人类,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恩格斯曾嘲笑18世纪的目的论者说:“根据这种理论,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自然辩证法》导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西方目的论在性质上完全一样。《内经》的“天人合一”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完全相反。

  首先,《内经》唯物主义地解释了“天”。“天人合一”的“天”有两个含义,有广义的“天”和狭义的“天”之分。狭义的“天”是相对地球而言,指地球上空的日月星辰、大气层、空气;广义的“天”相对人类社会而言,指整个自然界,包括日月星辰、大气层、空气和地球上除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运动形式。《内经》无论是对狭义的“天”或广义的“天”都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天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是由物质构成的。具体说,是由气这种物质构成的,气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气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就产生天地,阳气轻清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降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阴阳大象篇》)天地形成后,又按一定规律运动,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相交,就产生了四时气候的变化,产生木、火、土、金、水,产生了万事万物。(“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阴阳大象篇》)。

  其次,《内经》不仅唯物主义地说明了天是物质构成,是没有意志、没有目的的,而且从当时科学提供的资料出发,说明了生命的起源和特点,有力地否认了人和动植物是天有意识、有目的创造出来的宗教传说和各种唯心主义的谬论。《素问·生气通天篇》说:“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认为生命同世界万事万物一样,是由阴阳二气合成的,是物质运动一种特殊形式。《内经》从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从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初步认识到生命这种运动形式与无生命物质运动形式的特点,是要不断地从外间环境吸收它所需要的进行新陈代谢,这个过程一结束,生命也就停止了。《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意思是说,凡动物之类,如果废止其出入呼吸,则生命就立即死亡;凡植物之类,如停止其阴阳上下的升降,则生命活力立即萎颓。所以,动物之类,唯有其出入,才能由生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植物之类,唯有升降,才能由生而长,而收、而藏。所以,一切有生命的物质,没有一种不具有此升降出入之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就存在物体和过程本身中不断地自行产生并且自行解决的矛盾,这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到来。”《内经》对生命的认识基本上符合恩格斯的见解。当然,这两者又不能完全相提并论,恩格斯对生命所下定义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而《内经》写作时代,无论是哲学也好,自然科学也好,对自然界的认识都停留在直观上,自然不可能揭示生命这极其复杂的物质运动的本质。但是,在二千多年前,就能认识生命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认识到生命发展过程就是升降出入的矛盾发展过程。这种见解是相当深刻的。它从科学上说明了生命不是一种什么神秘的东西,生命同样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是一种包含有升降出入矛盾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这就打破了人和动植物是由上天有意识、有目的创造出来的荒诞观念。

  由上可见,《内经》的“天人合一”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貌合神离,字面上似乎相似,思想内容则恰恰相反,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前者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后者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

  2  “天人合一”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

  《内经》“天人合一”一方面运用当时的科学成就说明了天的物质性,说明了生命(包括人的生命)的产生和生命的特点,把“天人合一”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从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说明了天(广义的天)对人的生理、病理学和疾病治疗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像董仲舒所说的有意志的天对人的主宰,而是物质对物质、物体对物体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作用,是无目的的。《内经》认为,太阳和地球的运转和变化,月亮的圆缺,都要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然界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体受它的影响,生理上必然产生相应的反映。《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人的脉象同样因四时而变化,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不仅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有影响,一天昼夜晨昏的变化对人体也有明显的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意思说,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最盛,夜晚而阳气内敛,便于人们休息。

  天(广义的天)对人的生理有影响,对人的病理亦有影响,各个季节气候不同,各有不同的多发病或流行病。《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症。”某些慢性病,如痹证、哮喘,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变换之时引起发作或病情加重。昼夜的变化对疾病同样有明显的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篇》对这种影响作了详细的说明:“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由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昼夜的更替,地域的特点,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用药时,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祖国针灸疗法在这方面更是一个范例。《内经》认为,人在自然界中,是一个适应周围环境的有机整体、外界气候的温热寒冷和朝夕光热的强弱,对人体十二经脉的流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治疗用针,必须观察,日月星辰、四时八节之时序,来施行针刺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子午流注就是依据“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的自然周期现象,按着人体十二经脉的阴阳表里,营卫气血,在昼夜的循环中,利用一定的时机和影响所开的穴位去治疗。《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还专门论述了针灸“逆四时而生乱气”的危害,指出“刺不知四时之筋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

  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步证实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性,时间生物学证明了生物活动和行为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及月球的公转相吻合,太阳、月亮的起落对人体内部的各种疾病的转归及死亡受时辰变化的影响,现代药物学证明了细菌、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与时辰变化有关。当然,这不是说“天人合一”思想就白璧无瑕了。在讲天与人的关系时也有一些机械类比,牵强附会的联系。但是,瑕不掩玉,决不能因为白璧上有那么一点微瑕,就把它扔掉,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努力去加工、提炼、琢磨,使之更加斑斓璀璨,光彩夺目。

  作者单位: 405400 重庆开县,开县镇东睡佛卫生站

  (编辑:宋  冰)

作者: 朱平东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