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5年第1卷第2期

中风治疗之我见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中风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方法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不揣浅陋,简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1中脏神昏,开窍醒脑为先中风中脏腑是中风最危重的证候,有闭证和脱证之分,以闭证为多见。故及早地使用开窍剂,促使神志转清,对本病的预后有极重要的意义。开窍的方法除灌服汤药外,临床常用安宫牛黄丸、......

点击显示 收起

     中风临床常见病证之一,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方法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不揣浅陋,简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  中脏神昏,开窍醒脑为先

  中风中脏腑是中风最危重的证候,有闭证和脱证之分,以闭证为多见。闭而得开,可望生机。闭而不开者,或一闭到底,或由闭转脱,乃至死亡。故及早地使用开窍剂,促使神志转清,对本病的预后有极重要的意义。开窍的方法除灌服汤药外,临床常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等。前四种属于凉开,主要用于阳闭,症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面赤身热、舌绛苔燥等。后一药属于温开,主要适用于阴闭,症见静卧不烦、思睡不语、舌苔厚腻、痰声辘辘等。使用开窍剂时要注意必须及早使用,昏迷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二是要辨证选用开窍剂,阳闭用温开,则助长火势,阴闭用凉开,则徒伤阳气,加重病情。

  2  阳闭火盛,泻下通腑为要

  中风中脏腑阳闭证痰火炽盛,证情每多危重,清火化痰是所必需的,然往往难取速效,惟攻下法可迅速荡涤肠腑中积滞,大便一通,邪热下泄,痰火之势每亦随之转衰,窍闭渐开,转危为安。只要是痰火壅盛,即使大便不甚干结,亦可使用通腑法。通过釜底抽薪,可使痰火之势迅速衰减。金元时代医家张元素的三化汤(厚朴、大黄、枳实、羌活),就是专门治疗中风二便不通的方子。从现代医学的研究来看,它不但能排出积于肠内的代谢废物,还可降低颅内压,对缓解症情有较大的意义。临床上常用大小承气汤以通腑泻热,药如生大黄、玄明粉、枳实等,或煎汤灌服,或鼻饲,亦可使用保留灌肠法。使用攻下药物要注意适度,不可泻下过度,否则耗伤正气,与病不利,还要增加护理上的困难。

  3  阳亢风动,急当熄风潜阳

  中风之证多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或久病体衰,水不涵木,肝气失敛所致。李东垣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所谓本气者,即指肝风内动而言。在肝阳暴动之时,急当潜阳熄风,以治其标。潜藏之药多以蚧类为首选,,如:珍珠母、石决明、牡蛎、贝齿、龟版、鳖甲、龙骨等为主,尤其是珍珠母、石决明等既可潜阳,又能熄风,药虽寻常,而得效敏捷。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又肝属木,肾属水,水能涵木,肝肾阴虚,肝失所养,加之情志过极,每致阴亏于下,阳亢于上,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上冲,而发为中风。故在治疗上滋水涵木必不可少,常用山萸肉、熟地、白芍等。

  4  痰阻窍络,化痰开窍通络

  中风过程中,其病理因素虽有风、火、痰、瘀、气等。然痰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病理因素,所谓“无痰不中风”。朱丹溪曾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故化痰之法贯穿在整个中风治疗中。中脏腑急性期痰涎壅盛者,可用陈胆星、竹沥半夏、川贝母、远志、竹茹、僵蚕、石菖蒲、矾水郁金等,或竹沥水、猴枣散等加入辨证方中煎汤灌服或鼻饲。亦可用雪羹汤(海蜇、荸荠)饮服。中经络和中脏腑后期后遗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者,多因痰阻经络所致,化痰之法亦很重要,对于半身不遂者,常用指迷茯苓丸治疗;语言不利者,多用解语丹;口眼歪斜者,则常用牵正散加味施治。

  5  瘀阻脑窍,治当凉血散血

  中风的发病与瘀血有很大的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记载。缺血性脑血管病为血液粘滞阻塞致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血溢脉道,出血致瘀,二者均有“瘀”的因素存在,故活血之法为现在临床所常用,前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亦即此意。在中风急性发作阶段使用该法要区分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病变分别处理。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宜用化瘀通络法,常选用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等加入辨证方中,还可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川芎嗪、脉络宁等。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宜用化瘀止血的方法,常用参三七、花蕊石、蒲黄、藕节等加入辨证方中,不要使用破血的药物。中风恢复期后遗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亦与瘀血因素密切相关,血瘀气滞,络脉痹阻,风痰流窜经络,气血不能营养肢体。故治疗中风后遗症,活血化瘀法也必不可少,临床上常用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水蛭等,取补阳还五汤意补气化瘀,活血通络。

  6  火盛动血,直当凉血散瘀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出血性中风,亦属中医血证范畴,其出血的机理多因瘀热搏结,络伤血溢,临床可见面唇青紫、舌绛或紫黯等,治当用凉血化瘀止血法,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治疗,药如水牛角、丹皮、赤芍等。

  7  病久正虚,益气养阴扶正

  中风乃本虚标实为患,在中风后期往往虚象较为明显,或正虚邪实并见,治疗必须注意扶正。中风后期正虚主要以气虚、阴虚为主。气阴不足,气虚推动无力,阴虚血行迟缓,故易形成痰浊与瘀血,补气养阴,有利于痰瘀的祛除。气虚为主者,常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配活血化瘀药,补气化瘀;阴虚为主者,常用地黄饮子,重用山萸肉、石斛。阴虚阳亢者,还可用镇肝熄风汤滋阴平肝。治疗中风后遗症一定要注意扶正,祛邪不扶正,会耗伤正气,不利于病变的恢复。同时也要注意扶正应与祛邪同用,痰、瘀等病理因素贯穿中风病程始终,扶正同时也不可忽视化痰祛瘀。

  作者单位:210029 江苏南京,江苏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编辑:秋  实)

作者: 汪永胜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