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5年第1卷第2期

浅谈痛经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妇女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或伴腰骶部疼痛及其他症状,严重者出现呕吐、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等症,称为痛经。痛经可分为功能性与器质性两类,“功能性痛经”又称为“原发性痛经”,系指盆腔无器质性病变,常见于初潮6~12个月内或排卵周期初建立时。“继发性痛经”系指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

点击显示 收起

    妇女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或伴腰骶部疼痛及其他症状,严重者出现呕吐、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等症,称为痛经。痛经可分为功能性与器质性两类,“功能性痛经”又称为“原发性痛经”,系指盆腔无器质性病变,常见于初潮6~12个月内或排卵周期初建立时。“继发性痛经”系指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宫内异物,痛经的确切原因不清楚,一般认为精神神经性内分泌因素及子宫因素引起子宫过度收缩,子宫缺血、缺氧有关。
   
  本病证属于中医“经行腹痛”范畴,由于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及情志所伤等不同病因导致胞脉阻滞及“不荣”、“不通”所致。

  1  原发性痛经

  1.1  病因  平时多无自觉症状,在行经前后及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随月经周期持续发作。辨证时,从小腹痛的部位、疼痛时间、症状及经色加以鉴别。经前痛多为实证;经期痛,或虚或实;经后痛多为虚。小腹正中痛,多为寒湿凝滞;小腹两侧或一侧痛,多为气滞血瘀;隐隐作痛,喜按为虚;时痛时止,胀重于痛为气滞;绞痛,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甚为热。经色:血色淡为虚;血色紫红为血热;血色黑如黑豆汁为寒重。

  1.2  辨证施治  (1)气血虚弱: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类;(2)肝肾亏虚型:治宜调补肝肾,方用调肝汤、逍遥散;(3)气滞血瘀型:治宜调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4)寒湿凝滞型:治宜温经利湿化瘀止痛,方用温经汤加小茴香、乌药、炮姜等品;(5)湿热瘀结型:治宜清热利湿,凉血化瘀,方用八正散加行气止痛之品。

  2  继发性痛经

  2.1  病因  本病多因瘕(生殖器炎症、肿块)、子宫过度弯曲、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管狭窄等影响经血畅行所致。其特点是平素症见腰酸、腹痛,行经期疼痛难忍,或腰酸坠胀,痛甚可致休克。

  2.2  辨证施治  辨证时:(1)瘕型:平时小腹两侧中间作痛。腹诊有块,行经时痛重,月经量少,或稠粘有块,治宜化瘀止痛,方用桂枝茯苓丸加金铃子散逐加红花、桃红、莪术等品,经期服。平时治疗宜活血化瘀佐以清热,理气止痛为法,用银甲丸、桃红四物汤类消。子宫弯曲型:平时腰痛,牵扯腿痛,经期加重,经行不畅,经量时多时少,腹痛下坠,治宜理气止痛,平时治宜理气扶宫,用茴香橘核丸。四逆散加行气止痛类药;(2)子宫发育不良型:用肛诊及B超证实子宫发育不良较小,经量少,定期小腹疼痛,呈空痛,乳房胀痛等月事反应,却不见月经,平时宜补肝肾,调冲任,用五子衍宗丸加当归、首乌,经期用四物汤、逍遥散加蒲黄、五灵脂;(3)子宫颈管狭窄:行经时小腹胀痛,肛门坠胀,痛有窘迫感,经色暗,量少,脉沉弦,舌质暗苔白,治宜活血化瘀止痛,药用丹参、莪术、香附、桃仁、红花、牛膝、泽兰、益母草、鸡血藤、香附等品。

  3  体会

  中医药治疗痛经临床上占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相对西医对症止痛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激素治疗副作用大,中医药受到普遍重视及患者欢迎,是临床不可缺少的治疗途径。大量临床资料证明,无论是传统的辨证施治,还是新近涌现的单方验方、有效专方均有确切疗效。痛经是妇科的痛证、急症范畴,中医药疗效好,得到普遍的共识。

  作者单位: 646000 四川泸州,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编辑:李  令)

作者: 黄凤书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