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3期

银翘散应用之思考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银翘散为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创制的治疗温病初起,邪热在肺,且尚未入里化热证的代表方剂,亦为温病学派倡导的辛凉解表法主方。【关键词】银翘散。应用银翘散发展至今,经过了很多加减化裁,无论是在组成,抑或剂型上,均与吴瑭创银翘散之初的用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银翘散尚存之争议吴瑭论银翘散方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银翘散为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创制的治疗温病初起,邪热在肺,且尚未入里化热证的代表方剂,亦为温病学派倡导的辛凉解表法主方。

    【关键词】  银翘散;应用

      银翘散发展至今,经过了很多加减化裁,无论是在组成,抑或剂型上,均与吴瑭创银翘散之初的用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  银翘散尚存之争议

    吴瑭论银翘散方云:“此方之妙……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又云:此方“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为“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之剂。故长久以来,银翘散证均遵此说被认为是温病初起,肺经郁热之证,故以热重咳轻为其辨证要点。亦因银翘散具有较佳的清热作用,故被称为“辛凉平剂”。

    《温病条辨》原文:“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此说历来存较大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其药证不符。如张菊人在《菊人医话》中曾提到:“就拿银翘散来说,也未尽妥恰……在病轻仅感风者,服之或能奏效,如病温者服之,往往迁延时日不易治愈,因而变生他故,也是势所必然”。观《吴鞠通医案》使用银翘散诸案,可见吴瑭临证亦常感病重药轻,故才有诸多化裁,其中包括加减清热解毒之品。这同时为现今银翘散方临证加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际指导意义。

    2  银翘散改良之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产的诸多治疗外感性疾病的中成药中,以银翘散为基础进行加减的,如羚翘解毒丸加入羚羊角;解热感冒片加入黄芩、地丁、公英;“双黄连口服液”加入黄芩等[1];此外,近年来国内诸多关于银翘散临证应用的相关报道,均在吴氏银翘散基础上随证加入,如石膏、地骨皮、板蓝根之品[2~4]。这些变化无疑是在吴瑭银翘散方中增加了清热解毒的力量[1]。

    以银翘散剂型的变化来看。吴瑭《温病条辨》中银翘散原方为煮散剂,而现今有学者经研究提出可将其改进为银翘合剂和银翘散服,或将银翘散制成芳香水剂、冲泡剂、速效胶丸剂,或将其制为冲剂及袋泡剂,亦或有学者提出可将其制备成浓缩口服液等。

    3  小结

    上述种种化裁,皆与吴瑭制银翘散方之意有所不同,且经改良后的剂型临床疗效亦有待商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资料作为其可信度的支持。笔者仅以先哲之言论于此,《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宜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另有,《神农本草经集注》载:“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者,宜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可见,古代医药学家早已注意到根据病证不同而随证变化剂型的特点,而中医汤丸膏散更非信手拈来之事。药剂的加减及剂型的改良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本着以提高疗效为目的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改进,切不可盲目从流。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张之文,雷载权.辛凉解表法的再认识.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3):222.

    2  莫少琪.银翘散加味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176例.新中医,1995,27(7):50.

    3  王绍洁,曲建伟.银翘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高热102例.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2):548-549.

    4  杨季国.银翘散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7):66-67.

     作者单位: 300193 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

  (编辑:李  木)

作者: 王蕾 2006-9-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