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4期

周围性面瘫分型诊治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最常见的疾患,针灸治疗有肯定疗效,患病后病情是轻是重,治疗时间多长,怎么用药,预后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针灸学教材上没有明确的诊治方案。即使针灸的介入时机及能否用电针也一直存在争议。有风寒感冒者用小续命汤为主方,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宜及时针灸和特定电磁波照射。事实证明,在面瘫......

点击显示 收起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最常见的疾患,针灸治疗有肯定疗效,患病后病情是轻是重,治疗时间多长,怎么用药,预后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针灸学教材上没有明确的诊治方案。即使针灸的介入时机及能否用电针也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在20多年诊治该病的医疗实践当中,参考面神经节段受损高低不同,综合中西医之所长,提出三型(3期)诊治方案,抛砖引玉,以期同道讨论。

    1  风寒闭阻型(第一期)

    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吹口哨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哭笑时更明显,病侧露晴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患病后3天内为病情发展期。此型相当于单纯性面神经炎,系茎乳突孔或以下部位受损。有风寒感冒者用小续命汤为主方,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宜及时针灸和特定电磁波照射。病后3天用电针,强度宜小,以面肌轻度收缩为度。事实证明,在面瘫状况下,通过电针促其运动,对其恢复很有利,患者感觉也良好。但电针刺激的时间、强度应掌握,不超过半小时、轻度收缩为佳,患者若无其他内科疾患,依据其体质的强弱及休息状况的不同,15~30天可治愈,不留后遗症。患病1周后,患者眼眶下及口唇部周围出现蚁行感,是面神经传导功能良好的反应。极少数患者调养得当,如避风寒,多休息,自行按摩,热敷等,可自愈。另需注意,外出时宜戴眼镜避风和光,以免泪多致眼部感染。

    2  风热袭络型(第二期)

    患者除具有第一期临床表现外,尚有耳后、耳下或面部疼痛,患者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用力闭目时,病侧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此型相当于贝尔(Bell)麻痹,系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管中鼓索神经和蹬骨肌支神经之间受损。5天内都属病情发展期。发病后及时查血象,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找出原发病如腮腺炎、牙周炎、中耳炎、乳突炎等,西药抗生素为首选,积极抗菌消炎1周,将炎症尽早消除。中药以大秦艽汤为主方,祛风清热,通经活络,内服10天。面神经水肿为早期病理主要表现,病初可刺络拔罐放血。病后3天常规针灸,1周后用电针。在同一刺激量下,电针后面肌收缩越强,面瘫恢复相对较早,这相当于电生理检查。疼痛消失得较早,病情恢复也较快。治疗时间1~3个月。1个月后针刺宜隔日1次。此型患者只要坚持治疗,一般都能痊愈,极少数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针刺治疗,可出现鳄泪症或患脸局部板滞感。

    3  肝胆湿热型(第三期)

    除具有第一、二期临床表现外,耳内外、乳突部等发生剧烈疼痛,外耳道或鼓膜上出现带状疱疹,即“三联症”。患者常有患眼干涩,唾液分泌减少,眩晕。患病后长期耳内或耳后隐疼不适。病情发展为1周,此型相当于亨特综合征(Hunt),系膝状神经节受损及岩浅大神经受累。发病后及时查血象,积极抗病毒治疗,并用激素冲击疗法9天,逐步减量,最长15天,同时注意补钾。中药以龙胆泻肝汤为方,加白芍、当归、郁金、黄柏、玄胡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发病1周后可电针灸治疗,病后10天出现失神经电位者,恢复时间则延长(至少3个月以上)。如果疱疹及时消除,无后遗神经痛,则疗效较好。该型患者尽量综合治疗,如干扰素外涂疱疹,用转移因子提高免疫功能,芬必得止痛。针灸治疗时间2个月~1年,1个月后隔日1次,3个月后1周2次,半年后1个月6次。部分患者有后遗症,如连带运动、面肌痉挛、面肌挛缩等。需要注意的是患病2个月后,如发现面肌有自主收缩现象,则不宜用电针,以免面肌痉挛。

    4  总结

    在三期患者中,部分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宜积极对症治疗,降至正常范围,可促进面瘫的早日恢复。若伴有小脑桥脑病变或恶性肿瘤者,面瘫疗效则差。笔者将周围性面瘫分为三型(三期),认为有如下临床意义:(1)明确定位定性诊断,对病情早期的轻重判断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提出速效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检查和治疗。(3)尽早告知患者预后及治疗时间,劝导其耐心治疗,避免走弯路。

    作者单位:343000 江西吉安,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

   (编辑:悦  铭)

作者: 王志成 2006-9-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