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5期

中西医治疗臁疮35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臁疮是发生于小腿下三分之一臁处的慢性溃疡。笔者于1998年至今,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服与外敷并举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5例患者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臁疮的诊断标准,男22例,女13例,年龄25~78岁不等,平均(56。2治疗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

点击显示 收起

   臁疮是发生于小腿下三分之一臁处的慢性溃疡。又因其患肢迁延难愈,又易碰伤而复发,俗称“老烂脚”。西医称为小腿慢性溃疡。笔者于1998年至今,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服与外敷并举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者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臁疮的诊断标准,男22例,女13例,年龄25~78岁不等,平均(56.5±5.7)岁。病程1~23年不等,平均(9.21±6.12)年。35例患者共有病腿41条,单个溃疡20例,多个溃疡15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以外治为主。如无全身症状可不必内治。

    1.2.1  内治法  急性期:创面溃烂,滋水淋漓,疮面肉芽鲜。疮面秽腐,脓水臭移,疮面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数。证属湿热壅盛。治则:清热利湿,和营消肿。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主要药物:银花、紫花地丁、萆薢、连翘、薏苡仁、当归、丹皮、赤芍、蒲公英、黄柏等。灼热、疼痛甚者可加山栀、川楝子、延胡索。

    慢性期:溃疡后,日久不愈,患者疮面肉芽紫红,疮口周围皮肤成片的紫暗或灰黑,疮面形如缸口,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证属气血亏虚,瘀血阻滞。治则:补气托毒生肌,活血化瘀。方用: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生黄芪、党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蒲公英、连翘、黄柏、银花、忍冬藤。

    对于局部无红肿热痛可以不用内治。

    1.2.2  外用法  对于创面臭秽者,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渗出多者,初期可用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湿敷。脓腐甚者可用清创和蚕食疗法,修剪坏死组织,然后用中医外用药红油膏加九一丹外敷,以起到祛腐生新的作用。创面肉芽新鲜后改用红油膏纱布及白玉膏换药。外周红肿者用金黄膏外敷,以起到清热消肿的作用。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局部肿胀消退,创面完全愈合。好转:局部肿胀基本消退,创面明显缩小。无效:创面无明显变化,或变大。

    2.2  治疗结果  1个月为1个疗程,经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25例,占71.43%;好转9例,占25.71%;无效1例,占2.86%。总有效率为97.14%。

    3  体会

    臁疮是一种外科顽疾,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深。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病机理多因经久站立或担负重物,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络脉失畅,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瘀血阻滞,肌肤失养,复因湿热下注,或因臁腿皮肤受破损,湿疹等染毒而诱发。《疮疡经验全书》中说:“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因肾经寒气攻于下焦,内因风邪之所攻,外有冷气之所搏,或因撞伤所致,生此渐然溃烂,脓水不干……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致然也。”

    下肢慢性溃疡的内治,关键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组织水肿、改善血液粘度、控制感染,同时治疗相关疾病。一般认为是湿热瘀阻、中气下陷,治则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气和营。急性宜清热利湿,和营消肿,用萆薢渗湿汤加减。慢性期可不必内治,若属气血亏虚,瘀血阻滞。治则:补气托毒生肌,活血化瘀。方用: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静脉曲张严重者,重用黄芪。方中用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柏清热解毒,当归、丹皮、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生黄芪托毒排脓。急性期外用红油膏、九一丹以起到祛腐生肌、消炎止痛的作用,创面肉芽新鲜后改用红油膏纱布及白玉膏生肌收口。

    臁疮的防护亦很重要,部分患者溃疡愈合后,不注意保护,经常会复发。所以应尽量避免直立用力、肩头负重、赤足涉水、经久站立工作和远途跋涉;经常用弹力绷带缠缚保护患肢,以避免外来损伤,减轻静脉瘀血,加速血液循环,使血流通畅,促使炎症局部吸收,以加速伤口的愈合,注意局部保温,这样有利于防止溃疡复发。

   作者单位: 200336 上海,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中医外科

  (编辑:悦  铭)

作者: 李丽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