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7期

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17例予针刺传统腧穴治疗和良姿位摆放。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及ADL的评定,结果显示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ADL方面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17例予针刺传统腧穴治疗和良姿位摆放。两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对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及ADL的评定,结果显示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ADL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痉挛的评定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  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效果较好。

    【关键词】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

     脑卒中患者约有3/4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瘫痪肢体的痉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近年来对此研究方法众多,针刺法在偏瘫上的应用历史悠久。笔者为进一步探讨针刺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性,通过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结合良姿摆放治疗脑卒中下肢伸肌痉挛并于传统针刺取穴对比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专科医院及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计34例,其中脑梗死15例,脑出血19例。所有病例均经CT和/或MRI检查确诊。全部病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别入治疗组和对照组。二者观察病例之比为1:1。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线情况如下,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3。表1  两组病人性别构成  例(略)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χ2=0.18,P=0.671>0.05,两组性别具有可比性表2  两组病人病变性质构成  例(略)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χ2=0.119,P=0.73>0.05,两组病情具有可比性表3  两组病人T-Brunnstrom[1]评定分级构成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Ridit分析,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病例标准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而拟定:(1)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2)表现为偏侧肢体的瘫痪;(3)偏侧肢体肌张力亢进,腱反射亢进,引出或引不出病理反射,即属于BrunnstromⅡ、Ⅲ、Ⅳ阶段。(4)首次中风病人或既往中风完全康复后再次中风者。(5)2周≤病程≤6个月。(6)排除伴有严重心肾合并症、有意识及智力障碍者或失用症、理解性失语症、视野缺损症。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2.1.1  治疗组  取穴下肢近端拮抗肌群穴髀关、维道、巨髎、曲泉、阴包、风市、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操作方法:均取患侧穴,以直径0.32mm,长1.5~2.5寸的华佗牌不锈钢毫针(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直刺进针,进针深度根据穴位可进针0.8~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持续捻转2min,直至得气,留针10min,重复2次后出针,共留针30min。治疗疗程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休息2天,进行下1个疗程,共3个疗程。

    2.1.2  对照组  取穴:足阳明和足少阳经腧穴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操作方法:均取患侧穴,方法、疗程同治疗组。

    2.2  良肢位设计  (1)为防止骨盆向前旋转、髋关节屈曲外旋、膝关节伸展,仰卧位时在患侧臀部垫一个大枕使骨盆向后倾,大腿外侧腘窝处分别放支持物如枕头、砂袋、毛巾卷,使髋关节伸展并呈中立位,膝关节轻度屈曲。(2)为防止下肢伸展痉挛模式的发生和发展,患者取侧卧位时下肢应取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位置于枕上。

    3  疗效观察

    3.1  评定方法  治疗前后分别对修改的Ashworth痉挛量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arthel生活指数等指标进行评定[2]。所有评定工作由同一医师进行,该医师不参与治疗,统计学处理研究资料采用SPSS/PC统计软件。参数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组间);有序分类数据以用Ridit进行分析。

    3.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结果见表4~7。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两组治疗均有效,但针刺拮抗肌群穴的效果优于传统取穴的效果。而痉挛的评定两组显示却无明显差异。表4  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比较  (略)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经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P<0.01,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5  治疗前后Berg量表比较  (略)注:治疗组与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经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6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略)注:治疗组与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经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总体都有所改善,但比较而言,治疗组的总体改善优于对照组表7  治疗前后Ashworth评定比较(略)注: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Ridit分析,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说明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总体均有改善,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4  讨论

    我们将现代解剖学与经络腧穴相结合,根据不同肌肉的生理运动功能及其交互抑制原理,并考虑了人类神经发育由肢体近端向远端进行的规律[3],采取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方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治疗结果显示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痉挛评定比较得出阴性结果,主要考虑是由于量表分级欠细,治疗观察时间过短(仅1个月),样本量不足等多方面所致,对此我们将扩大样本量继续给予观察以期得到更真实可靠的结论。

    偏瘫患者进入痉挛期(即Bruunstrom分期Ⅱ期,脑中风后2~4周以后),由于脊髓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的释放,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致患侧肢体抗重力肌肌张力增高。故我们的针刺选穴都分布在下肢屈肌肌群上,通过刺激拮抗肌群上的腧穴从而抑制下肢伸肌肌群张力的增高,缓解痉挛。帮助患者尽快度过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有关资料表明,任何疼痛刺激都可以引起屈肌、伸肌的回缩反应,表现出屈肌、伸肌的痉挛[4]。尤其在反射活跃、痉挛较高的状态下,刺激远端部位的某些腧穴无疑将加重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等穴可使足内翻和趾屈痉挛,针刺曲池可使肘屈和腕屈痉挛[5]。另一方面远端取穴也不符合人类神经发育学规律。所以该研究肢体取穴采用近端腧穴,即膝关节以上穴位为主,辅以踝关节以上穴位。

    为了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在针刺治疗同时配合良姿位的摆放,可有效地克服异常痉挛肌,使其与拮抗肌处于平衡状态,防止痉挛加重或持续。该法可以贯通整个康复过程。

    针刺近端拮抗肌群学是我们根据神经发育规律及康复理论制定的取穴方法,其疗效需要得到大量的、广泛的临床验证。针刺治疗只要取穴适当,将更有利于偏瘫患者的康复,有利于针刺治疗在康复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runnstrom.Movement therapy in hemiplegin.A neurophysiologecal approach.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1970,5-15.

    2  寥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317-318.

    3  王茂斌.康复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

    4  寥鸿石,南豋昆.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05.

    5  李佩方.针刺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中国康复,2001,1(16):42-43.

    作者单位:610031 四川成都,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编辑:宋  冰)

作者: 樊玲,薛斌,赵菁菁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